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20章 经营高手(2)

第20章 经营高手(2)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科长和供销科的同志甚感新奇:“你们准备怎么试,是化验,还是用测力机测量?”

“那太麻烦,你们到走廊里看看就知道了!”

“这编织袋里装的什么?”

“黄砂子,有一百多斤重。”

“这怎么试?”

“你看我的。”

来人边说边往楼下瞧瞧,见四处无人,便双手抓住袋子,奋力举过头顶,从三楼上掷了下去。“嘭!”编织袋重重地砸在冻得梆梆硬的大地上。

楼上人跑到楼下,翻起编织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仔仔细细地查看,不断不裂,纹丝未动,完好如初。

供销科的人连声“好!好!”啧啧咋舌,惊叹不已!

“我们还有一个试验的笨方法!”

“不要试了,不要试了!”

来人不管他们愿看不愿看,已麻利地从提包里掏出一块砖头,上面缠绕着一根织塑料袋用的塑料细线,向楼下缓缓放去,无论怎样摆,怎样晃,怎样甩,怎样掷,丝线就是不断。

“这砖头重4.5斤,砂子是一百多斤,你们说我们的塑料袋强度多少?承受的拉力有多少?我们没有精密的测量仪器,在家也是用这土办法测!”

厂供销科的同志已惊讶得面面相觑,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一摔,摔出了中国农民迈向工业化的志气!

这一测,测出了华西工业产品的名气!

可慎重的厂方只签订了2000个袋子的供货合同,从他们还有犹疑的脸色上似乎可以看出:“你们试验的产品是否是特殊加工的?”试用的结果,证明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定货也从2000到一万,到十几万……

华西人用质量的大炮,终于攻进了封闭的“冬宫”!

塑料编织袋作为麻袋的替代品,也逐渐从东北的城市覆盖到乡村,已呈供不应求之势。

1980年,吴仁宝用赚的钱扩大再生产,塑纺厂也由1台喷丝机,12台织布机,扩展到6台喷丝机,96台织布机。1981年,净赚160万元,1982年净赚180万元……

哪料想,1985年,市场突变,塑料编织袋滞销,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营造的这艘工业小船沉没于市场的海洋中。但它为华西的工业化积累了丰厚的启动资金。

乡镇企业是没娘的孩子,一切跟着市场走,在市场中生存,在市场中发展,在市场中沉浮,在市场中自生自灭。船小易调头,船小易翻船,形不成规模经济,这是农民迈进工业化门槛时,难以摆脱的一般规律。华西也概莫能外。

三、从1亿到300亿的“冒险”

吴仁宝是一个勇于改革的人,60年代的时候就开始“冒险”搞工业,富裕了整个华西村;他也善于把握政策动向,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连夜就召集了村干部开会,决定动用一切资金囤积生产原料,最终完成了华西村的原始积累。

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超前实践,哪里市场经济搞得好,哪里就发展快,富得快,华西已提供了最典型的例证。务实的他并未执着于过于崇高的事物。华西村在吴氏的悉心经营下至今长盛不衰。而回想起当年那些在经济商海中的众多“冒险”经历,到现在或许吴仁宝还记忆犹新。

1.苦心攀“高亲”,华西联巨手

华西的一本帐,吴仁宝心里最清楚,从农业建设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来,虽在人才、技术、经济实力、搞市场经济的经验等方面有了一定积累,已初步具备了由起飞到腾飞的基础和条件。但是华西这个0.96平方公里,1000多口人的苏南小村,生产力诸要素毕竟是有限的,商品经济愈活跃,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求不拘泥于区域、城乡、经济所有制界限,在改革开放的大气候、大环境下,需积极向外拓展,扩大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就要跳出华西“村门”,攻进“城门”,闯出“国门”,打开三门,横向联合,借脑袋生财,借财生财,借梯子上楼,在大城市、大工厂,请人才,走联营之路,找联营厂家,往大船上绑,往大船上靠,发挥联营单位的各自优势,扬长避短;通过优势互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联营使各单位经济要素得以“嫁接”,优化组合,既有利于加快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后劲,又有利于疏通渠道,为大规模生产开拓市场。城乡结合,内外结合,大投入,建大厂,造几艘“巡洋舰”,驶向亿元村的彼岸。但借外力不是等待依靠,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据《谈征》一书载:唐代诗人赵嘏,诗写得很有特色。吴地诗人常建,甚为仰慕。很想求得赵的诗句。乘赵来吴地游玩之时,预先在灵岩寺墙壁上题诗两句,以期引出赵诗,愿望得以实现。因赵嘏诗句比常建好,故有抛砖引玉一说。又据《劝学求源》考证:常比赵中进士早115年,非同年代人,赵续常诗,无从查考。但华西抛砖引来上海钢铁一厂的“玉”,确是实实在在的。

上海钢铁一厂是一个1.8万人左右的大厂。吴仁宝一直想攀上这门高亲,可苦于没有机会。他叫华西跑上海的人盯住该厂,寻找合作机会。

1987年春,上钢一厂要扩建两个车间,深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华西人,闻讯匆忙赶来。

“听说贵厂扩建车间,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华西帮助吗?”

“有,就怕你们解决不了。”

“你们只管说,我们尽力而为。”

“现最紧缺的是砖头,上海郊区买不到,即使买到,运输也是一个难题,只有夜里卡车才能进到厂里。”

“大约需多少?”

“100万!”

每到夜间,华西人车轮滚滚,把一车车质量上乘的砖头送到了上钢一厂。

望着这些雪里送炭、一个个诚实的农民兄弟,上钢一厂的领导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一再询问华西有什么困难需要他们帮助解决。可已作好谈判准备的缪洪达等人认为不到火候,一直没有提出什么要求。等送到五六十万块砖时,上钢一厂领导要“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又一次再三提出要帮助华西做点什么,以致谢意。缪洪达等人开始与上海一厂领导进行谈判,缪洪达说,“华西明年要实现亿元村。现正处在节骨眼上,想和上钢一厂联营,上个大项目。”

“你们准备办什么厂?”

“冷轧带钢厂。”

“现还有什么困难?”

“缺技术,缺资金。”

经洽谈,双方投资450万元联合办厂,其中上钢一厂100万,并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1987年5月,华西冷轧带钢厂奠基兴建。吴仁宝给负责筹建的缪洪达、孙耀兴等人下了一道死命令:9月建成投产,只能提前不能推迟。缪洪达用花岗岩石铺设两道50米长的酸渠,每段花岗岩石三四米长,重二三吨。当时华西还没铲车、吊车,全靠肩扛人抬。参加建厂的华西人,手磨破了,肩压肿了。

“老书记,给职工每人买副手套,行吗?”领着施工的孙耀兴向吴仁宝提出。

望着双手渗出血的职工,吴仁宝心酸地说:“我不是不想买,可我们已把有限的财力都投入到扩大再生产去了,哪里还能挤出钱啊!”

1987年9月,华西冷轧带钢厂如期投产。1988年仅该厂产值就达3000万元。

2.老将雄心,华西速度

1988年8月18日,吴仁宝在群众大会上声音嘹亮,语惊四座。

“从目前经济形势看,我们已完全有把握实现1985年提出的苦战三年,目标一亿的奋斗目标,经党总支研究我们再下千日之功,目标三亿。即到1991年,争取实现产值3亿元,向建村30周年献礼!”

不少人在心里嘀咕,老书记啊,你都60岁的人了,实现了亿元村,你也该歇歇脚啦,3年时间,年产值从1亿增长到3亿,这几乎又是个年年翻番的速度,能实现吗?”

1988年下半年至1992年春,中国经济进入治理整顿时期,在治理整顿、宏观环境偏紧的形势下,华西年产值要从1亿元增长到3亿,的确艰难。

可吴仁宝对他的干部群众言词凿凿:“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好是机遇,我们是百舸争流我争先,治理整顿对我们也是机遇,治理整顿是调劣保优,我们要保持原来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寻找新的突破口,新的优势和突破口在哪里,就是外向型经济。治理整顿,国内市场疲软,原材料相对便宜,我们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借外资建设,创办合资企业,进一步把产品打到国际市场上去,以开辟国际市场来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以外商之资为我生财,内外一起上,实现三亿村。”

当时的华西人对外资充满了好奇,期待着外资的早些注入。

1989年1月,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同志来华西考察,吴仁宝认为实现外向战略,向三亿村挺进的机会来了。遂热情接待,双方当即定下了由该公司大量出口华西法兰盘的协议。吴仁宝狠抓质量,以质量、信誉取胜,开拓国际市场,占领国际市场,过硬的质量赢得了外商青睐,外商的订货量从每月的20多吨,猛增列100多吨,还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1988年10月,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同志带领我国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的客商组成的小型代表团来华西考察,要求增加供货量。

当日深夜,吴仁宝即敲开了代表团的门:

“为满足你们的需求,我们刚开完党委和公司班子会议,决定建一座专门生产法兰盘的分厂。”

“大约需多长时间?”

“3个月!”

“3个月能建成吗?”

“请你们放心,说到做到是我们华西人的品格。”

第二天上午,吴仁宝叫人领代表团察看了分厂厂址,那是华西锻造厂后边的一块稻田。辽宁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的方杨忠站在这块稻田里半信半疑,隆冬即到,地冻如铁,这工可怎么施啊,遂举手摄下了这空荡荡的场景。

1989年12月底,方杨忠又来到华西,他急不可待地登上5层楼,往西北一看,一座崭新的大厂房矗立起来了,心里直纳闷:这是不是给我们公司建的厂子?他跑到那里一看,40台锃亮的车床一字摆开,10台大空气锤整齐放置,设备先进,像这样气派的专门生产法兰盘的工厂全国还是少有。他不知吴仁宝是怎样带领华西人创造了这冬天里的童话,遂又举起照相机,兴奋地摄下了新建的华西锻造分厂的厂景。有趣的是,他当初拍摄新厂厂址空地的那筒胶卷还没用完,厂址空地与新厂房出现在同一筒胶卷上。

方杨忠和吴仁宝一打照面,就激动地说:

“你的华西精神,华西速度我是服啦!你这样重视外向型经济,讲信誉,守信用,的确名不虚传,值得全国人民学习!”

他立即打电传给日本客户,叫他们放心地安排订单,一张张订单来了,1989年底,即安排了大批量的生产任务。

1990年1月8日,在欢快的机器轰鸣声中,举行了隆重的开工典礼,每月生产200多吨法兰盘,全部远销国外。

3.诚信至上,招来客商

吴仁宝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他每次见到经常来华西订货、取货的外商,总是诚恳地说:

“我们的产品质量如有问题,负责包赔,来回运费由华西出。”

外商也总是竖起大拇指说:“华西产品,好,好!”

在外商的一片赞誉声中,华西生产的出口法兰盘,获得美国、日本、法国等7个国家的免检。

新加坡的一位外商从1985年就开始经营华西产品,由于华西产品质量好,他对华西印象特别好。1990年4月20日,他闻讯华西已办成一家合资企业,怕别人捷足先登,匆忙带了20万元新加坡币赶到华西,和吴仁宝一见面就说:

“我先拿20万预定上,和华西锻造厂搞合资,你如不愿意搞,我这20万扔在华西不要了,看你好意思不好意思(该客商能讲中、英、日、马来西亚等语)。”

吴仁宝便和他开玩笑说:

“我既不给你合资,产品也不卖给你,看你怎么办?”

话语刚落,两人便哈哈大笑。

后来,双方成立了无锡华安法兰有限公司,华西占75%的股份,外方占25%的股份。

外商走时,把20万元新币留在了华西,当时华西出口产品都是经过外贸部门,还没外汇账号,这20万元新币送到江阴、无锡市银行,不要利息人家也不给存,后来好说歹说,才寄存到江阴市银行。

4.个人魅力,引来外资

1989年9月,台湾年鸿管件有限公司总经理郑鸿祺偕太太游览北京时,住进了华西在北京创办的华苑饭店。他们游遍了江南,跑遍了东北,想选择一家企业合资经营,可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仍未找到理想的伙伴。

华苑饭店经理吴协德热情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详细介绍了华西情况,竭诚欢迎他们到华西看看,洽谈合资事宜。

郑鸿祺从吴协德的言谈举止中看到了华西人的精明!从三星级的华苑饭店,看到了华西的经济实力;从华苑饭店井井有条的管理,看到了华西人的管理水平,遂起了到华西看看的念头。

可老太太却不愿来了,她和先生吵了起来:

“在家时,我就到庙里求过签,算过卦,都说往北方向不对,不利发展,我不愿叫你往大陆来,你偏要来,你跑了大半个中国,也没找到个合适的伙伴,到华西就合适啦!我们还是回家吧!”

“听说华西建了个中国江南农村旅游中心,我们即使不投资,到那里看看景色也好。”

老太太拗不过先生,便一起来到华西。

吴仁宝热情接待了他们,同是龙的传人,同是炎黄子孙,感情上极易沟通。吴仁宝和郑鸿祺一论年庚,俩人同岁。郑鸿祺和太太看到已过花甲之年的吴仁宝仍雄心勃勃,运筹着华西的未来,干着一番惊人的事业,甚为钦佩,吴仁宝的事业心,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着他们。对事业孜孜不倦追求的共同性格,已把两位老人的心紧紧联在了一起,达成了合资生产管配件的意向。

郑鸿祺偕夫人飞回台湾后,吴仁宝即开始建厂房,进度比建华西锻造分厂还快。

郑鸿祺回台湾后,又派他的西方顾问前来华西考察,该顾问鉴于1989年政治风波后,西方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的形势,建议把合资改为合作(不投资,帮助销售产品)。

1990年4月,郑鸿祺一行4人又来到了华西,他看着新建起的厂房,激动地握着吴仁宝的手说:“我给你合资合定了!”遂成立了无锡华鸿管配件有限公司,生产对焊钢管配件,用于管道弯曲处的连接;和华西生产用于直管连接的法兰盘相互配套,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到1991年7月,乡镇企业发源地无锡市,其乡镇三资企业共开业投产44家,而华西村在1990年就开业投产了两家,这说明,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华西也走在了中国农村的前列。

5.盯准目标,奋力一搏

目标是照耀人前进的灯塔,是驱使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吴仁宝在实现亿元村的目标后,又紧紧咬住“三亿村”的奋斗目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除一口气创办了两家合资企业外,又对供销困难,微利亏损的事业,坚决降温,关停并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投入力度,上了一批产品生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