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纪实文学 > 精彩吴仁宝 > 第18章 “吴氏经济学”(4)

第18章 “吴氏经济学”(4)

小说: 精彩吴仁宝      作者:彭征,冯至

他们精简机构,把原来的265人,裁减到110多人,每人身兼数职,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灵活经营,从原来单纯接待外宾,转为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不但接待零星客人,还接待国家部委及一些单位召开的大小会议;房价也由死价变为活价,根据中外客人的承受能力,灵活掌握。在工作方法上打破了预约制,客人随到随吃随住,打破了8小时工作制和工种制,部门岗位之间相互配合,加班加点,客人随叫随到。1990年即彻底扭转了亏损局面。

1992年,吴仁宝和华西村党委决定,拿出1500万元巨资,独自买下了华苑饭店。

现在,这座坐落在通往首都南苑机场——南苑路上的华苑饭店早已成为北京旅游局的涉外饭店。正以三星级宾馆的标准,笑迎着国内外宾客。被信誉为“京都华西,宾客之家”、“江阴的骄傲”,多次被北京市有关单位评为先进集体。

1994年,华西在华苑饭店工作的有10人,招聘职员80人,在总经理朱元兴经营管理下,纯赢利104万元,饭店资产也增值到4200万元。

吴仁宝决定在投资趋向上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像抓工业那样,办好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力争在若干年后,把华西“中国江南农村旅游中心”建成一个水、陆、山、空交叉,历史意蕴与现代情趣兼备,自然美景与人间佳构相融,国内外闻名,能年吸引千万游客的游览区,以获得较高的资金回报率。

此外,华西还创办了中国农业银行华西营业所、汽车修理厂、汽车站等第三产业。三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在逐年提高,到1994年,第三产业产值已达9739.11万元。

六、“急刹车”、“开稳车”与“开快车”

2003年8月,吴仁宝一个紧急会议中提出了个“三车”原则:就是新上项目要“急刹车”,现有企业要“开稳车”,已经投入的项目要“开快车”。当时班子中有很多成员对吴仁宝的做法不能理解。针对班子成员的疑虑,吴仁宝在会上耐心地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大家要了解中央今后的方针政策,可能有保、有压,所以向什么方向发展,我们也应该对照自己的企业,对照现在要考虑,所以我提出“三车”。由于吴仁宝的“三车”原则,华西村的经济没有受到影响,继续保持了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1.急刹车:及早调整,规避风险

1989年7月的一天深夜,华西村党委会会议中心。

夜晚格外的静,可又见屋子里面却灯火通明,远远地就听见里面人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讨论仍在举行,议题是继续讨论“生产纺纱摇架的工厂是上马还是下马?”当时建厂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请来了,但大家对这个项目在技术方面,发展前途,盈利回报等等具体的议题一直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而且会议中甚至出现了白热化的程度,空气紧张地让人窒息。

吴协东当时就持反对态度,坚决不主张上,理由是市场容量小,没有发展前途。支持者与反对者一时争执不下,针尖对麦芒,双方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对方。

只要在决策中出现不同的意见,华西村党委会总是充分发扬民主,广开民主渠道,听取各方面意见,集中大家智慧,在民主基础上按决策程序,做出科学决策,避免大的失误。只要在决策中出现不同意见,吴仁宝都认真慎重对待。但对那些他深思熟虑,判断基本正确,大家认识较一致,时间性、机遇性较强的决策,他是及时表决,果断决策,注意处理好民主集中与速度效益之间的关系。

这次两军对垒,意见难于统一,吴仁宝当时便拍板,叫坚持项目不能上,主张下马的吴协东出外调查,看看外面的情况,是自己的眼界放开,了解一下外部市场的具体信息,避免闭门造车,盲人摸象。

随后,吴协东当夜便立马动身,先北上,后南下,行程上千里,调查了市场,走访了十几家生产该产品的厂家,了解了他们生产销售情况。在党委会上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最后形成了共识——该项目停止。

后来,他们对有关企业进行追踪调查,证明不上该项目的决策是正确的。决策民主化,避免了投入的盲目性,减少了损失。

2.开快车:抢滩登陆,时不我待

财富不在口袋里,而在脑袋里。所以,有市场经济头脑,也就有了一切。华西村无疑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并且,华西村做的竟然是历来由国家垄断控制的烟酒行业!

香烟白酒行业利润高,但准入市场门槛也高。即使在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今天看来,一个村办企业想要染指这个行业仍然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1996年6月,出任华西集团宝昌公司的总经理吴协恩做了两件意义非凡的大事:一是“联姻”淮阴卷烟厂,推出“华西村”牌香烟;二是联合四川五粮液酒厂,开发“华西村”牌白酒系列,总经销都是华西村宝昌化纤公司。

在华西村与淮阴卷烟厂和四川五粮液酒厂两两合作中,华西村不建工厂、不占地,仅仅靠“华西村”这三个字的投入,从而达到了快速登陆的目的。而“华西村”牌烟酒系列每年为华西人带来的纯利润大约在3000万左右,相当于新建了一个销售额五六亿的大工厂。

其实,吴仁宝大刀阔斧,内引外联,华西村走“强强联手,互惠互赢”的路已经有20年历史。早在1985年11月25日,华西村与上海铜厂联营的“沪西铜铝材厂”就已经竣工投产,成为华西村当时投资最大(140万元)的工厂。而“沪西铜铝材厂”生产的地坪铜嵌条、楼梯防滑条、铝合金门窗等建材,需求量大,旺销市场,又因质量过硬,标准合格,1988年获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颁发的生产许可证书。此外,华西村与外商、台商合资建厂也频频见效。

3.开稳车:开足马力,狠抓效益

每一次到上海,他都是抱着觅到“宝”的决心,他们拜访过许多企业家、结交了许多新朋友、攀谈了许多大“老板”、考察过许多投资项目,但真正让吴仁宝心动的,只有和上海金后材料公司有位经理的一席话。

这天,吴仁宝和这位经理谈起发展项目,吴仁宝在他面前叹气说:“不好办啊,华西村这几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

的确如此,如何选到好苗子“押宝下注”?这个问题困绕吴仁宝几年了。

这位富有经验的经理听了吴仁宝的烦恼,对他建议说:“如果要投资的话,可以考虑办轧铝板厂。这产品我看可以上,你们不妨再摸摸同类厂的情况。投资可能大一点.但我保证五年内产品畅销不衰,一年半内保证能收回全部投资!当然,我只是建议……”

吴仁宝走南闯北几十年,交往的人不计其数,这样的行家口中说出的两个“保证”在他心里是有分量的。于是,回到华西村后,他立即奔向一家生产同类产品的厂子,挖地三尺、全面深入地进行实地考察,一个细节也不放过。调查的结果,获得的仍是“两个”保证:一是产品销路有保证,厂子上马后感到的压力是产品供不应求。二是产品利润率高,企业经济效益有保证。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却原来在“铝板”上发现了金子,这真是天赐良机!

这样一来,吴仁宝的胆量壮了起来,他赶忙召开了党支部扩大会,专门研究项目。在权威的理论、同类厂的实例和各种数据论证面前,大家都摩拳擦掌,认为办轧铝板厂可行。但却有个最急迫的问题是:投资需要至少三百万元,这笔巨款哪里来?

吴仁宝决定沿用当年办五金厂的老招数:借款。他说:“贷款就像‘借鸡下蛋’,是很实用的办法。不过,蛋畅销,才敢借鸡,而且这只鸡一定要下大蛋,还要能孵出小鸡。”这话的意思是,没投入就不能发展,借钱办厂、赚钱还债对于农村发展商品经济是一条路子,关键是要用好这笔带有风险的资金,上准产品,创出效益,就能化债为利,获得双赢。

1985年6月,华西轧铅板厂正式上马了。吴仁宝代表村党支部下了军令状,提出年内竣工,下年初投产。

在搞基建、催设备的同时,吴仁宝还安排了两批人外出学技术,—批去了上海铝制品厂,一批进了徐州铝厂。他要让青年农民们尽快适应机械化操作,还专门一个“强化培训”计划,对这些青年下达了硬任务:轧铝板这门技术,城里的徒工要学一年,你们只能学三个月,因为华西村花了几百万投产的项目等不起时间!

大半年后,铝板真的轧出来了!

朱兴度也兴奋不已,赶忙通知了干部们。吴仁宝、吴协东、赵毛妹等村干部都闻讯起来了,围着铝板兴奋地议论……

但是,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很快就被一片沉闷替代了,这第一批轧制出来的铝板,经过严格测试,质量合格率没有达到标准。

吴仁宝得知这个情况后,马上召开了质量分析会,会上他说:“有人给我讲,咱们能轧出铝板就行了,质量差点没啥大不了,照样可以卖钱,这是一种肤浅的意识!现在商品经济讲的是质量第一,一点不能马虎凑合。我们虽然是农民,但办的工厂,生产的不是白菜萝卜!如果白菜萝卜是空心,还能拿去喂猪,如果铝扳人家买回去不能用,就成了废物,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懂得。”

分析会从下午一直开到吃晚饭,大家都觉得吴仁宝说得对。有一位干部分析说:“这反映出了我们两个问题:一是大家的质量意识没有学到家,—是操作技术没有学到家,看来大家要去补补课才行。”

“对,这个课要补!”吴仁宝说。

这次的挫折让吴仁宝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学习上,准确度很重要,一旦脱离了这点,模仿得再像也照样没用。只有准确地学习技术到了位,再融入自己的风格和特色,才算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华西轧铝板厂的产品质量终于过关了,吴仁宝满意地笑了。

在打胜了质量战之后,吴仁宝面临的是更严酷的市场大战。

一开始,华西村生产的铝板销路很难打开,因为是华西村的铝板厂是新办厂,没有知名度,产品自然无人问津。为了尽快把产品打出去,吴仁宝等人四处推销、宣传,在客户面前他强调的三条原则:保证交货时间,质量不满意包退货,价格低于同类产品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这三条原则很受客户欣赏,华西的铝板很快就在上海、苏州、常州、南京、谓江、无锡等地打开销路。

销路是打开了,但却又得罪了同行。原来,南京炼油厂是个“吃”铝板的大户,它有一套丁烷气设备,外壳需用铝板。该厂过去使用进口的日本铝板,后来改用国产的,本早已经同两家轧铝板厂建立厂业务关系。

华西村的铝板也想打进去。

于是这天,吴协东带着样品走进了南京炼油厂办公室,说:“我们带着样品从华西来贵厂是诚心做生意的。我们这个产品虽然生产时间不长,但质量完全有把握,不信,你们可以当场比较试验。”

“行,是骡于是马拉出来遛遛!”对方厂长发话了。

比较试验在严格的程序下进行了,三家轧铝板厂的产品同时进行测试,几名权威专家很快递出了计算机提供的数:华西的铝板取胜!甚至已达到了日本进口的质量标准。

质量好价格又划算,客户当然心动。南京炼油厂领导当场拍板.与华西轧铝板厂签订了四百吨供货合同。

这个传奇的故事让华西村的铝板在市场上闯出了名声,1987年5月,华西的铝板还走向国际市场,远销法国和德国。

对于大部分成功的创业者来说,自己通向成功的那一步,往往是在找到了自己在商海中的关键点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的。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寻找这个点,然而在踏入自己的这个“萝卜坑”之前,功课有没有做足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吴仁宝早于旁人提前“下海”,而积累的经验是旁人难及的。

喜欢《精彩吴仁宝》吗?喜欢彭征,冯至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