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血型与性格“血性方刚”的由来(3)
吴稚晖第二怪是——生清廉。托他求情办事的人不少,没人敢送金条支票现钞,就是送书画古玩,老头儿也会当场扔出门去,叫你十分难堪。他常说:“非义之财不贪,无功之禄不受。”
吴雅晖的衣、食、住、行,是值得——说的。
先说衣。吴稚晖——生不讲究穿着,家常衣服是青布长衫,外出时加件玄色马褂。偶尔也穿西服,可他那身西装是用箭袖袍套改制的,不伦不类,反正都知道他是个怪人,也就见怪不怪了。衣裤脱线,他自己缝补,——边还说“吾生也贱,能做卑事。”他似乎未穿过新的衣裳。
1947年,吴稚晖去参加国民大会,家里人说无论如何要做——件新棉袍。他弟弟吴菊初是裁缝,说这件事由他来办。当时他弟弟也70多岁了,已有10多年没理本业,结果缝得七扭八牵,不成个样子。吴稚晖就穿了这件怪棉袍去南京出席国民大会,还当了主席团主席。
再说食。吴稚晖的伙食标准是“两粥一饭,小荤大素”,从不大吃大喝,宽裕时这荤菜里肉多了几片,他认为是浪费,月底亲自查伙食账,再三关照要注意节约。他平时烟酒不沾,其实能喝酒,酒量还颇大。
可是,吴稚晖家中长年都有亲戚、朋友、族人,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他家里简直像是难民收容所。多时有50余人。他来者不拒,留宿留食,开饭四五桌——也是“两粥一饭,小荤大素”。晚上还把大家召集起来,由他讲授《礼运》和《泰西通史揽要》——不管人家爱不爱听。有人说他有孟尝之风,他说“我是邹二痴子养佃户”。
三说住。吴稚晖的卧室内,只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一张旧藤椅,几把来客坐的靠背椅和骨牌凳,此外就是书报杂志和一马桶。没有沙发,没有古玩,墙上不挂名人字画,更没有收音机、电风扇和火炉等奢侈品。食宿、看书、写字、会客都在其间。蒋介石与宋美龄来看望他,对不起,照样在此间斗室坐骨牌凳。
在重庆时,吴稚晖着有《斗室铭》一篇,也是滑稽文字:山不在高,有草则青,水不厌浊,有矾即清。斯是斗室,无庸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多白丁。可以弹对牛之琴,可以背癫痢之经。耸臂草际白,粪臭夜来腾(他喜到屋外大便)。无丝竹之悦耳,有汽车之闹声。南堆交通(部)煤,东倾扫汤(报)盆。国父云:阿斗之一,实亦大中华之大国民。
他把这篇大作称做“癫痢经”,背得烂熟。背来背去,背得当局坐不住了,在牛角沱对岸山上为他建了一栋专用宿舍,催他去住。吴稚晖说:“我住惯坏房子了,好比猪住在猪圈里很舒服,倘使把猪搬进洋房,说不定反而要生病的。为了保存老命,故而不迁。”直到抗战胜利回上海,他没有离开过“斗室”。
吴稚晖——生不坐黄包车,他又买不起汽车,未免尴尬,不便,引公健于行。不仅上茶馆、跑旧书店、访友叙旧、出门授课,均安步当车,还偏爱登高涉水,峨嵋、青城、三峡、桂林、庐山、黄山、雁荡、华山、五台山等胜地,都留有吴稚晖的步履足迹。他对清苦俭朴却是甘之如饴的。他常告诫子侄们说“切记切记,私欲是陷人的火坑呀!”然而只领——份中央监委的薪水,不够开销怎么办?靠教书卖字。
到1948年,他已经83岁高龄,仍然在教课。有——天晚上他正在讲课,突然晕倒了。恢复过来后,他女儿劝他再不要教书卖字了,说你偌大年纪还要这样劳苦,连做女儿也要给人笑话。
吴稚晖说:“有什么可笑话的?做做吃吃,死了你把我的骨头磨成粉,掺在茅厕里做肥料,你就是孝女!”
吴稚晖虽自奉节俭,待人却是慷慨的。生活困难者,他周济;无力升学的,他资助。德军侵占法国,青岛大学教授许国园从巴黎逃到了葡萄牙的里斯本,没有回国路费,他接到急电后,即刻把路费汇去了。有人劝他少管些闲事,他笑笑说“我是乙丑牛(1865年为农历乙丑年),还债牛,前世欠的债,今世来还呀!”1953年,吴稚晖病逝台湾,时年88岁。
吴稚晖是——个闯进政治圈子里的“怪人”,这样的人少而又少。——般的,此种疯疯癫癫的“怪人”如果做学问,较之为政是更合适的。
(2)“掮客”首富:阿德南·哈肖奇
世界首富沙特阿拉伯的阿德南·哈肖奇是具有B型人特质中灵活协调性格的典范。他是一位精明过人、老谋深算的军火掮客。
阿德南·哈肖奇1935年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圣城一麦加。他的父亲穆罕默德阿·哈肖奇博士是沙特阿拉伯的一位着名医生,曾担任过沙特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医生。因为穆罕默德·哈肖奇本人曾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对西方现代文明有深刻独到的了解,所以他立志让自己的长子阿德南·哈肖奇也接受西方现代科学教育,因此,尽管当时家中也较为贫困,但有远见的父亲仍坚持不惜重金送儿子去埃及的维多利亚学院深造。这所学院是当年英国人在埃及开办的世界着名学府,也是中东各个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哈肖奇当时的同班同学就有二位王子,即后来继承王位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和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二世。
哈肖奇是个聪明绝顶的人,他做功课从来不太用功,但每科的成绩却不差。因为在他心目中,学业并非是他所追求的目标,他把金钱看得要比学业重要很多。
他狡诈、果敢、慷慨而又贪婪,为达到自己最终目的不择手段。他说“做生意就得像个做生意的样子。做生意的别称就叫尔虞我诈,决不能做什么谦谦君子,否则你会一事无成,一败涂地。当我要为某项交易做中间人时,无论是政治交易还是经济交易,我从不告诉对方真实情况。我令双方都觉得我在偏袒他们,使其对我产生好感与信赖。待双方都施放了——阵烟幕之后,我则伺机怂恿双方作出决断。如果双方均有利于对方之处,只要略施小计,消除彼此的心理障碍,他们便可以握手成交了。”他还说:“做生意——定要记住,看准火候要马上拍板,千万不要拖泥带水。如果——笔生意能够使你有利可图,我希望立即成交;可有的人却不同,死死攥住——笔生意不放手,指望从中获取更多的利益,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当然他们喜欢他们方式,我则喜欢我的方式。”
为人介绍买卖作中间人能赚多少钱?哈肖奇本人也算不清楚。看——看他每天的花销就足以令你瞠目结舌,他爱出风头,每天用于他个人的花销至少需要2.5万美元,才能维持他的高消费。
3.AB型血名人的性格
(1)“情歌王”:王洛宾
每当你听到《在那遥远的城方》、《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等——首首抒情浪漫的情歌,你也许会以为它的作者王洛宾——定是个——生环绕着鲜花与掌声的多情浪漫的西部男儿。然而,在王洛宾81岁的生涯中,他的精神是浪漫的,他创作的歌曲是浪漫的,而他走过的人生之路是悲凉曲折、十分坎坷。他活了80多岁,坐了3年国民党的监狱,又有15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1982年,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
王洛宾1913年12月出生在北京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京戏迷,闲来无事,常在四合院内拉起胡琴自娱自乐。要说王洛宾一生与音乐结缘一定要有某种熏陶的话,那最多就是这一点点罢了。王洛宾从小就是“不安分”的人,13岁只身跑到东北投奔红色苏俄未成,18岁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跟随俄国沙皇的小姑母学习西洋音乐,后来因家庭窘迫难以供养而缀学,24岁那年,北平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再次出走,奔赴大西北参加了作家萧军、塞克、丁玲领导的西北抗日战地服务团。在六盘山下,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一个名叫:“五朵梅”的乡村妇女唱的一首“花儿”,他被那纯朴、率直、热情、奔放的旋律所震撼,下决心在西北扎下根来,搜集整理和创作西北民歌。
半年世纪过去了,王洛宾在西北已创作出了《达坂城的姑娘》、《草原情歌》、飞阿拉木罕》、《半个月亮爬上来》700多首情歌,当人们听着这些歌时,总想为他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永没有找到过歌中的甜蜜。
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女人,还有美丽的情感。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而不知这美的内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我们无法想象,王洛宾这个人称情歌大王的人,一生中竟然坐了两次大牢且长达19年。这个命运的十字架,要是放在“凡夫俗子”身上肯定会被压垮,王洛宾不但没有被压垮,反而更坚强、更浪漫,用他的话说:“即使身陷囹圄,我也腌怀坦荡,过着我快乐的日子,写我大草原的情歌,谱我美丽的囚犯歌,用我的歌声迎接——切苦难。”
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1937年,他来到西北采风,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不走了。他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甚至当他成了——名解放军的军人,却忽发奇想要回北京,就不辞而别。正当他在北京的课堂上兴奋地教学生唱歌时,西北来人将这个开小差的逃兵捉拿归案。我们现在读这段历史真叫人哭笑不得。他是逃兵吗?是,又不是。他像草原上——只渴急的黄羊,有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的目标冲去,全然不顾路边的石块荆棘。甚至在劳改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下——根绳,挽成——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个世界时,——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地草香。音乐、民间音乐才正是他生命的守护神。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位牧民的哪首无名的歌,就像卓玛的鞭子又——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鞭,为我们抽回来——只会唱歌的老山羊,——个伟大的音乐家。
当我们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在陌生的地方,独卧旅舍,面对孤灯,慢慢咀嚼他甜蜜的歌和他并不甜蜜的家时,我们才能隐隐约约理解,为什么歌声里倾诉的全是一种急切的盼望、憧憬,甚至是望而不得的忧伤。
在这样一种性格的人心灵深处,有一块遥远的圣地,植埋着理想、幸福,也有遗憾和惆怅。在他们的心里,遥远的东西是美丽的,如悠悠的远山,如沉沉的夜空,朦胧的东西是美丽的,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如灯影中的美人;短暂的东西是美丽的,如盛开的鲜花,如偶然的邂逅,逝去的东西也是美丽的,因为它留下永不能再的惆怅,也就有了永远的回味。这样性格的人,个个是美的大师,个个是艺术的天才。就像王洛宾一样,对于天地间和人心深处的美丽,做到“提笔撮其神,一曲皆留住”。他偶至一个遥远的地方轻轻哼出一首歌,一下子就幻成一个叫我们永远无法逃脱的光环,美似穹庐,直到永远。
(2)“冒险者”默多克默多克是一位冒险家,他是国际知名的传媒大亨,一个颇为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在22岁时从父亲手中接过名不见经传的阿德莱德《新闻报》以后,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一次次成功的冒险,在短时间内迅速建起一个势力扩展到整个澳大利亚及美洲、欧洲、亚洲的传媒帝国,他本人也因此成为一名世人瞩目的世界报业大亨。
年轻时的默多克,才华横溢,令人仰慕,他以其独特的观点,善辩的口才惊叹四方。自从继承父业之后,他努力经营,积极开拓,为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31年3月14日,澳大利亚《时代报》头版刊出了——条消息“基思·默多克的妻子于3月11日午夜在默尔本埃文赫斯特医院生——子。”由此,基思·默多克夫妇的这个未取名的儿子首次在报纸上“亮相”。他就是鲁伯特,默多克,这个时候,基思·默多克的报业已很有名气。
1947年,16岁的鲁伯特·默多克开始参加中学的校园活动和学生社团,并逐渐成为令人羡慕的风流人物,他担任了校报《科利欧信使报》的编辑,并经常登上“阿里琅格思”(古希腊雅典最高法院断案处)讲演社的讲坛,纵论天下大事。
1950年,默多克由父母陪送赴伦敦牛津大学上学。不久,他加入了牛津劳工俱乐部,他言谈举止锋芒毕露。
1952年10月,默多克的父亲溘然辞世。他的总资产额为60万澳元,现期债务达19万澳元,尚不包括遗产税。遗产中只包括少量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的股票及价值3.5万澳元的艺术收藏品。
父亲的葬礼举行后的周末,默多克回到墨尔本,接着又访问了阿德莱德。当他意识到经营家族资产的复杂性后,又返回牛津学习——年,后来获得了历史学位。1953年中期,他又去《每日快报》工作,那是——个学习报业的好地方。他决心要在经营自己的报纸之前,先博采众长。
1953年的下半年,默多克从英国回到澳大利亚后,当即表示要做父亲的合法继承人,这令那些不习惯公开谈论财产情况的阿德莱德人大吃——惊。他当时的处境是,——家大公司要和他的家族公司展开竞争,他勇敢地接受了这——挑战。
默多克与他的《新闻报》主编里韦特配合默契,默多克较里韦特年轻14岁,胸膛宽阔,尽管他囿于礼节不得不穿三件套的深色西装,但他看上去仍是一副孩童相,以至于被人称为“娃娃鲁伯特”。然而他精力充沛,浑身的力量好像总要从那身礼服里迸发出来似的。他把记者完全交给里韦特管理;只是偶尔会见他们了解政界情况。
默多克住在市中心,经常去街上餐馆吃饭,这后来成为他终生不改的习惯。到了周末,他常去赛马场,而他对赌博的偏好则给他的竞争对手留下一个错觉,这让人们认为这个年轻人成不了什么气候,不必认真应付。
默多克就是那么一个随机应变、足智多谋的人。他要让总编牛顿、版面编辑钱德勒和负责印刷的考利鼎力合作,还要监督收购、广告和发行等业务,但他的管理很放手。
在收购《纽约杂志》是默多克干得最好的一笔买卖,它为默多克每年赚进大量美元,仅广告收益每年就有几千万。
为了迅速扩大纽斯帝国的版图,默多克并不只限于在报业方面的成功,他要去开拓新领域,要在电视台、印刷出版业、电子媒体等方面闯出一片新的属于自己的天地。
默多克在一个澳大利亚电视节目中解释了他的“经营之道”““我乐于接收那些病歪歪的、不值什么钱的、人们以为要关门的报纸。通过团结一致的艰苦努力,我们大都能使它们起死回生,我们就是这样建立起一个相当大的公司的。”
对默多克来讲,他要的是绝对的权力。默多克一生都在赌,而且总是赢家,——次也没有例外。
喜欢《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十一:血型认知智慧(上册)》吗?喜欢邱华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