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防范挫折:勤思,多想,多理性(3)
有人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发明和发现,超过以往2000年的总和。18世纪知识的更新周期大约80~90年,19世纪减少到30年,近50年又减少到15年,而当代某些领域内的知识更新周期只有5~10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出版一本图书,而且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各种新学科、边缘学科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想要创造辉煌没有别人智慧的帮助是不可能的。因此,任何高明的为理想奋斗的人都应借助他人的智慧。
3.适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明者远风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明智的人都会适时调整努力方向,而不会一条路跑到底,头碰南墙不转弯。
我们形容顽固不化的人常说他是“一条路上跑到底”,“头碰南墙不转弯”。这些人有可能一开始方向就是错误的,他们注定不会成功。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固然不行,方向稍有偏差,就会“谬之毫厘,差之千里”。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初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不适时调整方向,结果只能失败。杜邦家族就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懂得随机应变。“我们必须适时改变公司的生产内容和方式,必要的时候要舍得付出大的代价以求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我们杜邦永远以一种崭新的面貌来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是一位杜邦权威对他的家族和整个杜邦公司的训诫。事实正是如此,世界上很少有几家公司能为了创新求变而在开展的研究工作上比杜邦花费更多的资金。每天,在威尔明顿附近的杜邦实验研究中心,忙碌的景象尤如一个蜂窝,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助手们总是在忙于为杜邦研制成本更低廉的新产品。数以千万计的美元终于换来了层出不穷的发明:高级瓷漆、奥纶、涤纶、氯丁橡胶以及革新轮胎和软管工业的人造橡胶。这里还产生了使干化市场发生大变革的防潮玻璃纸,以及塑料新时代的象征——甲基丙烯酸。也正是在这里研制成功了使杜邦赚钱最多的产品——尼龙。
1935年,杜邦公司以高薪将哈佛大学化学师华莱士·C·卡罗瑟斯博士聘入杜邦。此时卡罗瑟斯已研制了一种人造纤维,它具有坚韧、牢固、有弹性、防水及耐高温等特性。卡罗瑟斯走进杜邦经理室时说,“我给你制成人造合成纤维啦。”杜邦的总裁拉摩特祝贺卡罗瑟斯博士取得成功的同时,微笑着说:“杜邦永远都需要像博士这样善于创新的人。继续努力吧,博士,我们需要更能赚钱的产品。”于是,卡罗瑟斯用了杜邦2700万美元的资本,用了他自己$年的心血,研制出了更能适应杜邦商业需要的新产品——尼龙。世界博览会上,杜邦公司尼龙袜初次露面就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仅要有经营管理的才能,更需要有一种商业预见能力。
杜邦第6任总裁皮埃尔曾说过,“如果看不到脚尖以前的东西,下一步就该摔跤了。”
的确,在日趋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如果没有一定的眼光,不能作出切合实际的预见,那企业是很难发展下去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杜邦很快地捞了一大笔,然而,杜邦并没有被暂时的超额利润所迷住,早在大战初期,皮埃尔就已意识到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战神阿瑞斯总有一天要收兵,不再撒下“黄金之雨”,于是他开始使公司的经营多样化,一方面他紧盯着金融界,一心要打入新的市场,开辟新领域;另一方面他必须为杜邦公司开辟一块有着扎实根基的新领域。几经斟酌,皮埃尔选定了化学工业作为杜邦新的发展方向,他要将杜邦变成一个史无前例的庞大化学帝国。
“我们不能在求变创新的同时把企业引向死胡同;我们的创新变革必须有相当的依据。”皮埃尔如此说,事实上他的选择也正印证了这一点。杜邦之所以将军火生产转向了化学工业,一则因为化学工业与军工生产关系密切,转产容易,不必作出重大的放弃行为,而且将来一旦烽火再起,返回生产军火也很方便,不需太大变动;二则其他行业大多被各财团瓜分完毕,唯有化学工业比较薄弱,且潜力极大。事实上,杜邦家族第二代由于经营化工用品而发迹的家史就证明了这一转变是极为成功的。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乌云在欧洲云集的时候,杜邦公司的一次“以变求发展”,大转换速度之快足以令人望而却步。一年之间,杜邦公司召集了300个火药专家,将庞大的化学帝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工业基地。
杜邦在生产内容和方式上的创新及前面讲过的形象改变,是杜邦家族命运得以保持辉煌的关键。
4.勇于打破常规,不可食古不化
任何事情做得多了,干得久了,就会习以为常,很不容易改变。须知,那些勇于打破常规的人,往往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
“乌鸦喝水”的故事流传开后,大家都觉得乌鸦聪明。乌鸦也用同样的办法教小乌鸦,这样传了许多代。有一年发生了变化,老乌鸦示范一粒石子一粒石子地投进深瓶子里,使嘴够不到的水面漫漫升高。然而小乌鸦却心不在焉,它在想:“这太慢了,有没有更快的办法呢?”这时老乌鸦过来训它:“别偷赖,照着祖传的办法做”。小乌鸦却转身走开,一会儿它衔来一根管子探进瓶里,马上就喝到水了。老乌鸦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真行!”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也有不少规矩和条条框框在约束着我们的行动,有些陈规旧习你不打破它,就只能在它的小范围内活动,那么你的命运也只能与其他人一样平庸。
亚历山大率领古马其顿军队横扫了欧洲之后来到了印度。在印度有一个千年无人破解开的绳结,据说谁能解开谁就能做“亚洲王”。亚历山大一剑把绳结砍成数段,他成了亚洲王。
规矩虽然代表着顽固势力,但只要你有勇气和力量,规矩是可以打破的,但生活中有些人失败,是因为他总食古不化,按图索骥。
按图索骥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则寓言。
传说伯乐有个儿子,想继承父业,也学相马。有一天,这位“少伯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外出寻找千里马。《相马经》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子大眼睛,蹄子象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他出门没走多远,看见一只大癞蛤蟆,便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爸爸说:“我找到千里马了,和《相马经》说的差不多,高脑门子大眼睛,只是蹄子不象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伯乐听后,啼笑皆非,只好说:“可惜这种马只爱跳,不能骑啊!”
这则寓言意在讽刺那些拘泥成规,死套书本框框,缺乏机动灵活素质的人。它也从反面告诉我们,随机应变,机动灵活,是一个优秀决策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为社会是错综复杂的,事物也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有时在意料之中,更多是在意料之外。决策者要想适应多变的形势,遇事就必须沉着冷静,善于审时度势,见机行事。
《孙子兵法》说:“将者,上不制乎天,下不制乎地,中不制乎人,故兵者凶也,将者死官也。”这段话说明了非最高位的决策者处境的艰难,而解决的办法只有依靠决策者所具备的机动灵活的素质。但是在进行决策时,决策者能够灵活机动地运用原则,决非一件易事。历史上许多有才华的人在这上面栽跟头的事例并不鲜见。三国时期的马谡,因机械照搬兵法原则而痛失街亭的悲剧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蜀魏街亭之战前夕,马谡自告奋勇请战守街亭。孔明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若有失,吾大军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马谡说:“我自幼熟读兵法,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随即立下军令状。孔明又派“平生谨慎”的王平为副将,与马谡共守街亭。
到达街亭后,马谡与王平在布阵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王平主张在五条通道的总口处筑起城垣营垒以阻敌军,而马谡却主张在大道侧边的山上屯军。对两人的争执,《三国演义》是如此描写的:
“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纵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知,马谡的用兵意图是占山居险,以达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目的。但战争并未按他的主观愿望发展。当司马懿利用马谡在山顶扎寨的错误,采取以困制敌的策略,断蜀军汲水道路后,并没有引起蜀军决一死战的勇气,反而弄得士气瓦解,寨中大乱,最后,马谡“只是驱残兵杀下西山逃奔”,痛失街亭,自己搭上了身家性命。
马谡熟知兵法,在平定西南时曾向诸葛亮提出过富有战略性建议,否则诸葛亮也不会把街亭重地交给他守。但马谡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只会机械地套用兵法而不敢打破常规,结果兵败身死,教训可谓大矣。
喜欢《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十:挫折磨炼智慧(下册)》吗?喜欢寻国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