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头脑突围:用智慧巧妙化解挫折(2)
戴高乐在事业开始时,他所得到的最重要的支持来自英国:6月23日,英国政府在盟国中最先发布公告,不承认贝当“政府”是法国的政府;6月28日,英国政府正式承认戴高乐是世界各地的自由法国人的领袖,并为前来投奔戴高乐的人员提供方便。对于英国人斯皮尔斯给他的帮助,戴高乐这样写道:“那时,许多人都认为我的事业是一个险象丛生的冒险,斯皮尔斯却马上理解了它的性质和范围。他负责和自由法国领导人打交道时,是具有热忱的。”“作为一个外国人来说,他对法国理解得再清楚也没有了。他对它怀有一种压倒一切和忠心耿耿的热爱。”而且,在对自由法国的军事支持方面,斯皮尔斯“能坚持工作,而且能灵活处理。我必须指出,在那艰苦的初创时期,他的工作不但是有价值的,而且是不可缺少的。”
更为可贵的是英国人民的那份热情。在法国沦陷的那些日子里,在戴高乐一无所有,为拯救法国而奔走呼号的那些日子里,英国人民,无论高低贵贱,一直对自由法国人士表示了友好情谊。当报界报道维希政府判处戴高乐死刑并把他的财产充公时,马上就有许多不如姓名的英国同情者将珠宝和首饰送到卡尔顿花园,作为对戴高乐的支持。生性不易动感情的戴高乐,这次被热情的英国人民深深感动了。他在回忆录中,以少有的赞赏语气,描述了英国在普遍预感到德国将会入侵时所呈现的蓬勃朝气。他写道:“看到每个英国人似乎都把救亡图存视为己任,的确令人称羡不已。”
戴高乐究竟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借用英国的力量的呢?
首先,戴高乐洞悉,在当时的背景和条件下,一个坚持战斗的法国较一个投降的法国更符合英国的利益。基于客观利益需要,戴高乐才孤注一掷,决心投向英国。因而,戴高乐与丘吉尔这两个欧洲巨人之间,一直存在着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戴高乐所以投奔丘吉尔,只是想借英国这一方宝地,重整旗鼓,救亡图存;丘吉尔之所以慷慨地收留戴高乐,也是希望通过戴高乐领导法国人民坚持抗战,而使法国成为掩护英国免受法西斯进攻的一块屏障。这就决定了戴高乐后来在“自由法国”时期,处理同英美盟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那种镇定自若、毫不退让的态度。一位法国抵抗运动的密使说得好:“戴高乐在伦敦给人的印象是,他同德国人交战,但更多的是同英国人作战。”
其次,戴高乐的大智大勇使丘吉尔为之折服。在与戴高乐的短暂接触中,丘吉尔已预感到在不久的将来,戴高乐才是真正的法国领袖。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从戴高乐冷静沉着的举止中,我感觉到他具有一种惊人的忍受痛苦的力量。”正是基于对戴高乐的钦佩和信任,丘吉尔给予戴高乐以巨大的支持。很难想像,如果不是丘吉尔为戴高乐提供了一个栖身之处,为他提供了一个再发展的前进基地,如果不是丘吉尔操纵英国政府首先承认戴高乐的“领袖”地位,会有戴高乐的“六·一八”吗?会有他自己的抗战武装吗?会有他的“自由法国”吗?会有他的法兰西抗战运动领导人的合法身份吗?关于这一点,戴高乐在他的“六·一八”宣言中说得非常明白,他就是要把同英国的同盟、把美国的巨大的工业资源,看成是自己成功的依靠。正是因为丘吉尔的英国给予的坚强有力的支持,戴高乐的事业才得以成功,也正是因为这种支持,才使戴高乐与丘吉尔之间建立了战斗的友谊。尽管这种支持与矛盾甚至冲突并存,尽管这种友谊与猜疑甚至戒心并存,但对戴高乐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
再次,戴高乐以自己坚强不屈的形象以及善于组织和凭借法国爱国人士而逐渐获得大多数英国人的信任和支持。当戴高乐只身一人出奔英国后,与戴高乐打交道的大多数人,始终对他持怀疑态度,不愿同他合作。只有丘吉尔,全力支持正处于艰苦创业时期的戴高乐。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戴高乐始终没有低下他那高昂的头,始终没有玷污他那巨人的形象——他深知,他代表的是整个法兰西!戴高乐傲骨铮铮,寸步不让,屡试不爽。他用自己的实战,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在极端软弱的情况下,寸步不让是不可缺少的。
并且,在戴高乐看来,他也并非一无所有。他之所以能抱有将战斗进行到底,去争取最后胜利的坚强信心,这是建立在整个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力量这个基础之上的。法兰西民族千百年来繁衍不息、顽强奋斗的历史始终激励着他,他相信屡遭磨难的法国仍然有光明的前程。它不仅有几千万热爱祖国的儿女,有忠于祖国、甘为其献身的光荣传统,还有广袤千里的海外领地,有几十万尚可战斗的武装军队。在这个基础上,法国取得了盟国、特别是英国的支持,最终赢得了战争。
2.智力能够使人统揽全局
人生谋略欲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胸怀大局,对可能影响事态发展的种种因素能作通盘考虑,而这则需要高超的智慧。这一点,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是“隆中对”。
当时,天下英雄纷争,在曹操眼中,真正的英雄惟他自己与刘备,其他人不过是等待他去消灭的过客。但刘备出身贫寒,没有现成的地盘与人际关系网作资本,虽有大声,却难有成就,尤其对自己的前途没有明确的认识,遇到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就不同了。
在诸葛亮的茅屋里,他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考察各方豪强实力,指出刘备的取舍去就。——“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而令诸侯,这实在不能与他争锋。”
“孙权占有江东,已经历了三代,那地方地势险要,老百姓心都向着他,贤能的人都愿为他出力。这也只能是团结的对象,互相援助,不可打他的主意。”
“荆州这一块地,北依汉水、沔水,南边一直到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这是用武之地,但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注定要帮助将军的资本。”
“还有益州,地势险要,肥沃的土地连绵千里,人称天府之国。但张鲁不知爱惜百姓,那里的贤能之士都希望有一个圣明的君主来领导。”
“将军既然是汉王室后代,又有良好的名声与道德,如果占有荆州、益州,占据险要地势,安抚西南少数民族,与他们和睦相处,对内整顿政治,对外观察时局变化,那么您的事业就可成功,汉朝就可以复兴了。”
此刻,刘备才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失败,也才真正了解天下大势,明白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应该努力的方向。后来战事的演变,果如诸葛亮所言,赤壁一战,曹、刘、孙三个军事集团第一次搅在一起,曹操大败北还,三分天下已经明朗,诸葛亮为刘备的决策初见成效,刘备在赤壁大战胜利的形势下,进一步向益州发展,果然节节胜利,以后几十年,诸葛亮三分天下,联吴击魏不仅指导着刘备立国,同时成为蜀国内政、外交、国事的基本原则,可谓影响巨大而深远。所有这些,均与诸葛亮富远见卓识、善于统观全局、看尽天下形势密不可分。
3.智力能使人善于抓住机遇
许多人常常感慨命运对己不公,因为机遇从来没有降临。而事实上呢?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机会!没有谁在他的一生中,机遇一次也不降临。但前提是:你必须富有智慧。只有智慧才能让你善于抓住机遇。
事实上,善于抓住一些偶然的事件,善于抓住由这些偶然事件造成的机遇,从中探索出内在的原理,引申出科学的知识,这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之道。约翰逊博士认为“天才就是人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偶然地专注于某一特殊的方向。”当然,这里的常人必须是那些聪明或比较聪明的人。一个人只要聪明,他总会找到属于他的“偶然性”或机遇。当然,“偶然性”和机遇也只会光顾这样的人。
一些最平常的偶然事件,只要你善于捕捉它,都可能变成一个极难得的改进机会。
斯顿教授以前是一位木工,有一次他在一个犹太教堂里修理凳子时,偶然发现一本圣经是用希伯来语写的。从此,他开始对希伯来语进行研究。他很想学一些原版的希伯来语,于是他买了一本很便宜的手抄希伯来语法书,开始学习和研究希伯来文。阿吉尔勋爵有一次问叶德马德·斯顿先生,他作为一个贫苦的花园看守人,怎么能读懂用拉丁文写成的牛顿原理的。斯顿回答说:“一个人只要他认识24个拉丁字母,他就能读懂任何拉丁文字——只要他肯下工夫的话。”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则百事可为,用心浮躁,浅尝辄止,则一事无成。
瓦尔特·斯科特先生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留心各种小事情的人,他善于对这些小事情作细致入微的分析,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当他作为一个作家刚刚崭露头角时,他第一次访问了英格兰高地,他那善于交际,善于捕捉机遇的才能一下子显示了出来。他与那些在1745年轮船失事中幸存下来的人结成了深厚的情谊。这为他以后从事大规模写作奠定了基础。
甫热斯特里曾发现了多种气体,他对化学有兴趣纯属偶然。他住在一家酿酒厂的旁边,有一天,他发现,随着炉火加温之后,发酵后的酒汁上飘浮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气体。这一现象十分独特,令他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他已年届四十,对化学知识一无所知。他到处翻阅有关书本,寻找解释,但仍一无所获。于是他自己设计了一些极为简陋的仪器设备开始试验。最初的试验产生了一些更为奇怪的结果,他对此进一步加以观察、分析和研究,后来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气体化学。与此同时,斯切尔也在瑞典一个遥远的小村里默默无闻地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他也发现了几种新气体,他所借助的工具不过是一些药剂师的小药瓶和一些猪的膀胱而已。
哈姆斐·戴维先生在一个药剂师那儿当学徒时,就用些极为简单的仪器、设备进行试验。这些仪器大部分是他根据需要临时制成的,他把厨房用的各种各样的壶、罐、盘都利用起来,他师傅诊所里的各种药瓶和器皿就更是他利用的对象。这时碰巧一艘法国轮船失事,一位外科医生侥幸逃生,他那些杂七杂八的仪器设备,包括一台旧式的冲压仪器也幸免于难,这位外科医生把这些东西统统交给他早已熟悉的这位药剂师学徒戴维。戴维收到这些东西,真是欣喜若狂,他立即把这些东西用在他自己设计制作的由压缩空气推动的仪器上面。后来他在做测试热力性质及其来源这些实验时又把这台冲压机当空气压力泵来使用,效果很好。
作为哈姆斐·戴维先生所开辟的科学事业的接班人华雅德教授,当他还是一个车间的装订工人时,他仅借助一只旧瓶子进行有关电的实验。更为令人奇怪的是华雅德首先对化学发生兴趣,是因为他听了哈斐姆先生在皇家科学院作的一场有关化学的讲演。有一天有一位绅士(这位绅士是当地议员)到华雅德所在的车间访问,这位绅士发现华雅德正在深入钻研百科全书中一个有关电的问题。经过询问,这位绅士发现这位年轻的装订工对有关电的知识十分好奇,于是就给这位年轻人一张出入皇家科学院的证书。正是在这儿华雅德一连听了四场哈姆斐的精彩讲演。华雅德把听到的全记了下来,后来他把自己作的记录给讲演者本人审阅。哈姆斐对这位年轻小伙子精确的记录十分惊讶,当他得知这位年轻人竟是一位地位低下的装订工人时,这位科学家更是对之刮目相待。华雅德向哈姆斐先生表达了要求献身于化学研究的强烈愿望。哈姆斐先生起初尽力劝阻他,但华雅德心意已决。这样,华雅德终于被皇家科学院吸收当一名助理员。这位杰出的药剂师学徒出身的科学家终于把自己华丽的斗篷传给了一位与他同样优秀的装订工人。
上述例子均表明,只要你富有智慧,你就能够善于抓住机遇,从而获得成功。
4.智力能够使人反败为胜
“天有不测风云。”在人生旅途中,无论是谁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和打击。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挫折和失败,只要你拥有和善于运用智慧,你就一定能够遇难呈祥、逢凶化吉,从而最终反败为胜。王永民的成功经验切实地说明了这一点。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树大招风的厄运曾一直在追逐着“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有形和无形的阻力往往不期而至,他经常在毁誉之间沉浮。
使王永民受到意外而又致命打击的,是1986年3月那次全国汉字输入方案评测。当时,他放弃了应邀赴美访问的签证,参加了这项活动。谁知,一开始就莫名其妙地成了众矢之的。评测组用抓阄的方法分配场地,他幸运地抓到了一个被人认为是条件最好的位置。一种奇怪的心理状态把一些人胶合在一起,他们起哄了,硬说抓阄有问题,在领导小组动员下,他不得不“顾全大局”,重来一次。
操作员也是用抓阄的方法分配,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如此,“五笔字型”在整个评测过程中成绩屡列榜首,夺魁在握。然而,评测的结果与客观真实完全相反,“五笔字型”竟名落孙山,被排斥在11个“A类”方案之外。直接原因,据说是“五笔字型”一个成绩较好的操作员,在充当替补队员时,无意中打了原操作员的编号。这件在评测第8天发生并已处理过的事故,到50天后评测结束时,居然成了把“五笔字型”判处死刑的依据。
王永民和他的发明,一下子从“塔尖”跌入深谷。全国五笔字型汉字输入腾龙杯比赛的主要发起单位,撤回文件,宣布退出;大批的新用户对“五笔字型”不屑一顾,另找“A类”方案,连他的助手们也相继另谋生路,只剩了常胜敏一人;“骗子”、“搞舞弊”、“弄虚作假”的帽子,又一次扣到他头上,还传遍全国。
喜欢《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十:挫折磨炼智慧(下册)》吗?喜欢寻国兵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