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1)
选择——需要、互作、选择三部曲思维创造力应该从人类的产生和意识出现作为开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意识和思维。意识现象是以某种方式在高度组织起来的人脑中产生的。虽然现代科学还不能回答什么是意识的问题(因为还原论不能证明意识的存在,大脑中的分子、原子也不显示任何有意识的证据),比较接近科学的解释只能认为意识是无数脑细胞的复杂相互作用的现象。意识和思维都是生命进化的产物。
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问题是以人的社会性为基础来进行探讨的,也就是说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和方向选择问题实际上是关于思维创造力的社会需要、社会竞争与共存和社会选择问题。由于社会选择三部曲是一部十分宏大而复杂的交响乐章,而社会选择学还处于当前的初生的朦胧时期,在本书中只能尽可能地探索它的主旋律。
15.1需要是思维创造力的动力之源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切需要都包涵着主体与客体,或者说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但是人类的主观需要高于其他有生命机体,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力量。
15.1.1主观能动性
思维创造力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人类的主观需要和社会客观需要。主观需要尽管受客观需要制约,不能脱离客观需要,但是仍然突出地表现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有一则脑筋急转弯游戏,提出的问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一对美丽的蝴蝶之后将会如何”?当你按照人类思维的价值观想象艺术主题所歌颂的绚丽、美好的幻境时,答案却是按照生物学规律:赤裸裸地“生出一堆毛毛虫”。姑且不说是令人肉麻的毛毛虫,还是令人心惊肉跳的混身长满毒刺的毛毛虫,反差总是够大的了。出现巨大反差的原因在于:人类不仅有生存需求的本能,而且向往崇高的理想和有美好人生追求,远远超过动物的心理水平,显示出高度的主观能动性。一般生物的生命创造力只是按照生存本能,在环境选择之下发展,其生命价值主要是以自我存在和种族繁衍为前提及其归宿。生命如何存在,对其自身来说似乎无足轻重,或者自我选择的作用有限,主观能动性很低。即使是某些高级动物和类人猿等有着比较复杂的心理需要,但是于人类相比较仍低级得多。
因此,正如庄子《秋水篇》中的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们可以在壕上观鱼之戏游,观花丛中彩蝶之飞舞,由此激发出悠哉游哉、翩哉跹哉的遐想,而大可不必为鱼、蝶的生活价值而说长道短。人们虽然可以对粪坑里的蛆虫打滚、转瞬即逝的蜉蝣婚恋之舞、蛰伏土中数年以获得数十小时引吭高歌的蝉鸣阐发人类某些情感色彩浓厚的、或富于哲理的感慨,但也大可不必对它们的生命价值评头论足。这些生命大家庭中的生物成员能够在地球上存在,能够成为生命之网中的生态因子,其本身就是对生命创造力价值的肯定。
但是人类毕竟自封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类产生的思维创造力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主观能动性或思维创造力仍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包括人体自身和自然、社会条件。而社会条件同时受整个地球的生态条件的制约。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旦忘乎所以地征服自然,将自己置于自然的对立面,就会受到生态选择的惩罚而被淘汰。
15.1.2人类的主观需要
人类的主观需要与一切有生命机体的创造动力有共同基础,这就是首先来自于生存的基本需要,这是生命本身的能动性。就高等动物来说,基本的生活需要首先是生理需要,包括饮食与排泄、弊害趋利、运动与睡眠、性生活与哺育后代等。其次是心理需要,包括安全性、学习和发展需要。心理需要的生理机制,从最原始的应激性发展为神经活动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它创造了蜘蛛织网、蜜蜂筑巢、海狸筑堤、候鸟迁徙、鱼类逥游等复杂本能活动。
人类思维创造力的动力是在上述生命动力基础上,借助语言(第二信息系统)神经反射所发挥的能动作用,使学习和发展需要提高到更高水平。图41所示的是思维创造力的主观需要及其动力水平的一个模型。
如图41所示,主观需要的发展水平越高,创造性行为越复杂,它们是平行发展的;主观需要的发展水平越低,如位于底层的生理需要,推动创造力的动力强度越高。但是当心理需要发展到高级阶段,需要的动力强度迅速提高,并且逐渐超过生理需要的水平。因此,需要水平的发展与动力强度是非线性函数关系,其转折的临界性一般被称为思想斗争——一种“自我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最终进行某种选择,确立或改变某种观念。当新的观念产生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新的创新行为。
15.1.3心理需要与思维动力金字塔
关于人类的基本需要和人类行为的根源问题,在近年来的心理研究中有了一些进展。例如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用因子分析数学方法,在列出的300多种具体欲望或价值取向中确定有15种被称为“核心需要”的基本欲望和价值取向,确认人类行为是由它们所支配的。参阅“科学家找到人类行为的根源”,英国《泰晤士报》,1998年6月16日。在这15种核心需要中,除了公民身份、独立性和避免被社会抛弃等少数社会目标追求的需要之外,其余如好奇(学习)、食物(吃)、性、运动、秩序、荣誉、威望、报复、社会交往、家庭、厌恶感、权力等需要都植根于基因,也就是说都有其遗传基础。但是当我们把人类的需要划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两个相互联系又有质的区别的不同方面来看时,在意识支配下的心理需要即使是来源于基因影响下的生理需要,它们在许多情况下总是受到社会现实生活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远远超过基因的作用。正如基因遗传理论中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概念。基因型是行为内因,表现型是环境影响下的外因。在内因和外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或称为相互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哪一方,要视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而定。
心理需要是人们创造行为的主要动力。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需要金字塔分为三个价值层次,即自然价值(生理、安全需要),社会价值(归属和尊重需要)和精神价值(自我实现需要)。每一种价值水平可以有更多的心理需求,例如学习、劳动、发展与审美需要等等。这些不同需要结合在一起综合形成思维创造力的动力。当然,影响动力的创造动机可以分为主与次,从而形成了动力的强度差异。
从创造性思维来看,我们的思维创造力的动力系统也可以用思维动力金字塔概略地加以表述,其基本模式如图42所示:
图42思维动力系统金字塔金字塔的底是心理需要的生理基础,也是思维活力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其上是潜意识层,是思维系统的素材贮藏库,是思维活力的内在契机。从潜意识基础上可以形成金字塔的三个意识维,即感性维AD、理性维BD和灵感维CD。
在这个三维系统中,心理需要按照图40显示的规律和需要优势递进规律——如恩格尔(EmetEngel)系数的经济需要上升规律(如食、衣、住及其他需要),向金字塔尖端的精神价值发展,直到D点的最高需要或理想境界。
在发明创造中,构成创造力的比较集中的心理需要主要有兴趣、名利的追求和理想信念。有人根据这种内在心理动力,将创造者划分为信念、意图(主要是名利的追求)和兴趣三种类型。参阅黄友直:《现代发明学导论》,湖北科技出版社,1988年7月。其中,信念型处于心理需要金字塔的顶端,其动力最强、最持久而稳定。
15.1.4动机与动力的内部调节
思维动力系统金字塔是在人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顺序而上逐步形成和实现的完整系统,也反映了进化历史顺序。金字塔的底层,人的生物学特性越强,向上则社会学特性越强,并且发生意识的飞跃。其顶峰意味着整个系统发展的目标和理想。系统的各层面和各层次按照互联性结合成综合体。在理论上人的综合体与人群,与自然共生(拉兹洛的广泛综合进化论根据生物大分子进化的交叉催化循环理论描绘出生物圈内某些主要的催化循环)。
心理需要越向上发展,层次越高,同物质性的、生物性的生理需要距离越远,越显示精神力量,例如道德观念,生活信念和理想。这种精神力量不仅体现在个人,更重要的还体现为集体力量、社会力量的汇合集中。崇高的心理需要可以使人无私无畏,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巨大的胆魄和献身精神,攀登创新高峰。但是,社会群体的力量可以实现社会的革命创造力,因此,个人和群体需要的结合是社会进化的伟大动力之源。
社会心理需要是复杂的。人们既可以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提高生活水准而辛勤劳作,创造新的生产力,也可以为宗教信仰而摒弃某些物质享受,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人们既可以为了健康长寿,创造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也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为正义战争、为创造新的和平世界而贡献自己的生命。人们既可以组织黑手党等邪恶势力,以暴力谋财害命,也可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象白求恩大夫那样以娴熟技术拯救他人生命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既可以为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推动物质文明的创造力,也可以为自己和社会的需要推动精神文明的创造力。人类社会应该发挥一切积极需要的动力,抑制一切消极需要的破坏力。
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一切高级心理需要的动力,不能完全脱离生理需要的基础。否则整个金字塔将会崩溃,终成徒有虚名的象牙之塔。正如当我们批评“金钱万能”并列出种种金钱不能买到的心理需要的时候,也要清醒地看到“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把金钱与人们的生理需求以致某些心理需要的现实都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样,单纯一味地强调政治挂帅而不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要想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也是不现实的,并且不可能持久。
15.1.5学习与劳动需求
与思维创造力直接相关的心理需要是发展需要,而发展需要的心理学基础是劳动与学习。学习实际上也是劳动的一种表现及发展,是脑力劳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劳动和学习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与自然的新的协同关系。
学习与劳动成为思维创造力的强大动力经历了两种水平,两种品质,或两个阶段。首先是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和学习作为谋生的手段,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它们同生理需要紧密联结,接近于生存的本能行为。当人们的生存得到可靠保障,温饱问题得到解决后,劳动,至少在客观上将成为人们更高水平的发展需要,成为生活的乐趣、保健的手段和游戏,并且这种乐趣与更高的创造力相结合,会开创一种新型的创造理念和生活风范。
生存的保障和生理需要是一个进化发展的概念。人们对生理需要可以漫无止境,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永不满足。这是因为它与心理需要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人类社会的文化需要。以饮水这一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例,也可以是引用河水、井水、雨水、泉水、自来水、矿泉水、蒸馏水、茶水、果汁、可口可乐、健力宝、青岛啤酒乃至玉液琼浆等等。尽管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需要的内容、水平无穷无尽,但是需要的内部动机或生活态度可以基本上分为迥然不同的两类:一种是无止境的生活享受,另一种是无止境的学习与劳动,对创新的追求。虽然二者可以协调统一,但后者并不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生理需求阶段,并不一味地追求生理的生活享受,而是将追求更高的心理享受——创造置于人生的首要地位。
值得称颂的创造性的心理需要,首先不是谋求金钱、名誉、地位和个人享受,而是具有人类发展的责任感,自我实现创造力的觉悟,对人类发展的理想和信仰。人类要创造的新社会,必须有利于创造心理需要的发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
15.2思维创造力的客观需要与三种选择
与思维创造力有关的客观动力源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两方面的客观需要形成三种选择压力。
15.2.1自然选择的压力
思维创造力是在四种基本宇宙力作用的背景下接受自然选择压力的。当人类依靠聪明才智创造登月旅行时,不可避免地是在地心引力制约下克服重力起飞,并排除电磁力的干扰实现准确导航才能实现。在四种作用力下衍生的无机的、有机的、有生命的复杂环境,综合成自然选择的压力。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既对抗又协调的矛盾。在人类原始文化中处处显示对自然力的崇敬,从拜物继而拜神直至发展成宗教。当人们与自然界艰苦搏斗中获得成功时往往归之于神的保佑。但是当思维创造力使他们在生存斗争中获取巨大胜利时,极大增强了自信心,从而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征服感。直到人类社会遭遇重大生态危机时才逐步清醒,原来在成功的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错误”。自然选择压力迫使人类社会向共生的星球生能概念下转移,这是思维创造力的进化目标——宇宙大同的世界。
15.2.2社会选择的压力
思维创造力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使人类的进化从单纯的、人体器官的、生命DNA的进化发展成人类社会进化的新层次。人类社会进化可以被视为超生命DNA的社会DNA的进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思维创造力结合在一起的社会DNA的进化,可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早期,经历了短短的五、六千年。这种社会DNA的进化,使人类的生活和其他生命体发生巨大变化,而从生命起源到人类出现的进化历程则长达数十亿年之久。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