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创造力的创造过程和基本思维形式(2)
形象思维:反映相似中的不相似性,显示事物的状态或特征,揭示事物个性。因此也可以将形象思维称之为形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最小“单位”被称为“似象”,各种“似象”融合为个象。即:
似象(a+b+c+……n)融合个象A
逻辑思维:反映不相似中的相似性,揭示事物的共性(本质)。其最小单位是“概念”。即在形象思维融合成的个象(A)的基础上,抽象为“类象”,并根据类象之间的比较而进行推理。例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等。因此也可以将逻辑思维称之为抽象逻辑思维。参阅陈尚武:《思维科学论稿》,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8月。
与许多心理活动一样,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功能在大脑中也各有侧重的不同分布区。美国科学家奥因斯坦用测量脑电波的试验,证明人的大脑两半球有不同的控制功能。除了在生理上,左右脑半球分别支配身体的相对半边的活动之外,还支配不同的智力活动。大脑左半球侧重在数学、语言、逻辑、分析、书写等方面;大脑右半球侧重在想象、颜色、音乐、节奏、无拘束地胡思乱想等方面。概括地说,左脑侧重于逻辑思维,右脑侧重于非逻辑思维,即形象、联想、想象、灵感思维等。但是人的左脑和右脑的思维功能既有分工,又是协同统一的。因为左脑只是善于注重细节和排序,而右脑则考虑更加广泛、相互联系的场景。在实际活动中,思维总是左右脑共同分担的。
18.4.1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统一
逻辑思维是人们常规的理性思维方式。人们从小就学习进行系统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的训练。通过逻辑思维,人类在千百年来已积累了大量科学定理、规律的知识和经验,同时对逻辑思维本身也做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且分化为形式逻辑学和辩证逻辑学等理论。根据逻辑思维的独特作用,以至于有些创造学家强调“创造发明是精确思维的科学”,他们从大量专利文献中总结提炼出有严密逻辑步骤和复杂程序的发明创造方法。阿利特舒列尔:《发明是精确科学》,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
但是,另外也有许多创造学家认为,逻辑思维已经发展到限制和阻碍人们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的地步。只有或主要是直觉、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才是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两种认识之间长时间的争论,涉及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创造性思维过程究竟是“心理的”还是逻辑的。
阿瑞提主张从原发过程(无意识活动)经过继发过程(正常逻辑思维),完成二者结合的第三级过程,这才是创造的全过程。“第三级过程用特殊的机制与方式把精神与物质这两种世界混合起来,并且在许多情况下是将理性和非理性这两种世界混合起来。创造的精神并不拒绝这种原始的(或古老的、陈旧的、脱离常规的)心理活动,而是以一种似乎是“魔术般的”综合,把它与正常逻辑过程结合在一起,从而展现出新的、预想不到而又合人心意的情景”。阿瑞提,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5页。
从创造力的两面多级性来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对立面的统一。创造过程既是逻辑的,也是非逻辑的;既是抽象逻辑的,也是形象逻辑的,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统一体,在创造过程中难舍难分。我们既要用非逻辑思维去破除逻辑思维的保守性、局限性,也要用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抽象逻辑思维使非逻辑思维产生的创新意向和灵感变得更清晰、完善,不断修正并使之得到科学的验证。
但是,要使逻辑思维发挥创新作用,首先要求思维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和灵活。从创新的突破性来说,与其强调制定复杂的、精密的逻辑方法体系,不如重视其作为一种思维形式而同形象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形式与方法结合应用。
18.4.2关于形象思维
通常认为人的右脑半球侧重空间、图像辨别,音乐欣赏,以及进行综合、直观的形象思维。而艺术创造更多应用形象思维。但是,实际上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都离不开形象思维或形象逻辑思维。
许多创造发明是在形象思维启动下完成的。例如仿生学往往从生命结构和功能的形象中获得灵感。卢瑟福的雾室,凯库勒的苯分子环形结构理论,克拉克和沃森的DNA双螺旋体结构,爱因斯坦的光速火车构思,法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都结合了形象思维。
许多科学概念也往往含有形象性的表达。例如声波,电磁波,星云,黑洞,红移,生物钟,电脑,信息网等。
科学家往往与美学结有不解之缘。有人提出科学美的概念,更有人提出深层次的数学美。科学美的内涵形形色色,例如适度,雅致,和谐,对称,平衡,有序,统一,简单性,思维经济等等。海森伯格说过:“部分是个别的音符,整体则是和谐的声音。数学关系因其能把原来是彼此独立的部分配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产生了美”。审美情感是激励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强大动力,也是帮助新发现的奇妙工具。科学美有时还是评价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
英国物理学家保罗·狄拉格认为,如果物理学方程在数学上不美,那就标志着一种不足,意味着理论有缺陷,需要改进。有时候数学美要比实验相符更重要。狄拉克青年时代就酷爱数学,他对数学美的追求(尤其是投影几何)构成其现代物理研究的背景知识,是他能够有效地将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成为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哲学也就是追求数学美的艺术。
日本的波多野优香曾获得心算冠军,但是他并不谙数学,他主要用右脑后部的形象思维进行数学的心算。有人认为,在他的右脑中有16位数字的“算盘珠”,好比数学图画,在进行效率极高的综合运算,而不是普通的逻辑运算过程。
反之,有成就的艺术家一般也具有科学素养。所谓艺术思维和艺术创造虽然都以大脑的形象思维为主,但是也离不开左脑的逻辑思维。试验证明,大脑左右两半球的结合,能使大脑的总能力、总效率提高5-10倍。有人参照艺术史和科学史,发现一个规律——艺术的中心国度总是随着科学的中心在迁移。公元前是希腊,中世纪转到了中国,文艺复兴时是意大利,18、19世纪是英、法,二十世纪前期是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后是美国……哪里有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哪里就聚拢着最多最好的艺术家。经济上的原因固然是一个方面,但是更主要的是科学的氛围为艺术家提供了恣意驰骋的天地。参阅韩晓波“艺术家的科学修养”,粤港信息报,1994年5月10日。
大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必定是全面而深厚的。毕加索擅长数学和几何学,达·芬奇不仅绘画、雕塑享有盛名,而且擅长于数学和语言学,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做了许多贡献。当今世界一流钢琴家鲁宾斯坦能讲8国语言,古普夫则精通哲学;米开朗杰利学过医学,又曾经是空军飞行员;音乐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是牛津大学哲学博士,晚年还精通录音技术;安塞梅年轻时不是以音乐天才而是以数学天才闻名的。我国着名钢琴家傅聪从他的父亲傅雷先生那里接受过全面的教育,其所得到培养之细腻令当今国内大多家庭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在国际上傅聪还只算是第二流的钢琴家。所以说当今中国文艺界的困境,毋庸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浸淫于封建社会中因此缺乏科学精神而产生的多种痼疾中的一种。
技术美学设计的CI战略是我们讨论思维形式问题的又一个话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技术美学(CI)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性竞争武器,CI战略也已成为企业整体形象设计战略。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商界奇才,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绍夫就说,“今后的世界将是设计的世界”。不久索尼产品从构造、形态、色彩、包装各个环节无不显示出设计的魅力,在世界市场中令人瞩目。设计意味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意味着通过一个崭新的领域调动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设计是科学原理、材料技术、加工工艺同艺术的优化组装与美的建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展CI的要点是创造企业个性,创造别人所没有的东西。中国CI革命要有中国企业的个性,它关系到企业存亡和国家经济发展的前途。
21世纪的艺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人类进入21世纪已经第十个年头,正像上个世纪中后期人们所预计到的,新的技术将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力量影响21世纪的艺术创造。今天,很多艺术家已在应用许多新的技术去创作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作品。例如简妮·霍尔泽使用发光二极管组成的屏幕;抽象派雕塑家丹·弗莱文采用荧光灯制作作品。这些新的媒体已经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混合”媒体——即出现融声、光、绘画、雕塑以及其他手段于一体的艺术作品。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电子技术革命对艺术的影响首推电子计算机。它应用于绘画并将图像存入媒介(存储器)中,用数字化的方法通过数据处理对图像进行随心所欲的修改和润色,从而创造出“电子拼贴图像”。特别令人有超越感的是计算机交互式艺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欣赏者能够自己操纵艺术作品,以获得对作品全新的直接感受,实现人们长期以来追求的每个人亲身参与艺术的幻想。
18.4.3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迥然不同,它在思维过程中具有突然涌现出新意象、新思想的突变现象。它出现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出现在“意识的边缘而不是意识的中心”,华勒斯:《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79页。或者就是出现在潜意识之中。
直觉有时是潜意识心理思考的结果。如果你觉得下午会下雨,可能并非意识到天有雨云或者湿度高,而是因为以前有过同样的气象征兆,在这些征兆综合模糊地作用之下,使你产生可能要下雨的直觉。
直觉也可以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综合的理解或“洞察”。尤其是理性直觉思维,它是建立在广博深远的知识和娴熟应用基础之上,综合性地,突发地洞察事物内在本质。它往往是随机应变地,几乎没有、或很少通过逻辑推理步骤,似乎就是直觉地、自动化地反映。例如前苏联着名航空设计师安东诺夫曾说:“在实践中常常是技术上愈完善的东西,在美学上就愈完美;反之,如果一个构建表面很难看,那么这将是一个信号,表明它的内部很可能会有一些技术上的失误和欠缺”。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9页。安东诺夫可以仅凭借一架飞机原型的形态就能够洞察或预见其将来的性能好坏。他将这种直觉思维归之为“美感”。
有经验的农艺师和农民,可以仅凭借观察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在田间的“长相”,就能够大体上判断其籽粒产量,判断的准确性往往在90%以上。一般常规产量测定需要经过田间多点取样分析,进行每亩穴(株)数,每穴穗数、每穗粒数、每粒重量等的逻辑运算才能得出其平均值。而且这种测算的理论值还必须乘以一个经验系数,使其逼近实际产量。直觉思维则不必经过这种程序,几乎在头脑中就将表象迅速地综合,直接得出近似反应。
杨振宁曾说,“在所有物理学和数学的最前沿研究工作,很大一部分力量花在猜想上……猜想必须建立在过去的一些知识上,你过去的知识越正确越广泛,那么猜测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就越大”。参阅:《世界科学丛刊》,1979年1月。这里所说的猜想显然是一种综合,不是靠一步一步地推理演算等单纯的逻辑思维,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直觉的跳跃(伯金斯的超智商思维)。
爱因斯坦也曾指出: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规律……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经验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102页。因为形成概念和理论有时要求思维的迅速概括与高度浓缩。爱因斯坦就此还说:“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从特殊到一般的道路是直觉性的,而从一般到特殊的道路,这是逻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490‐491页。我们可以用直觉与逻辑思维的这种协同关系去考察18.3节表3所给出的创造过程三个步骤:思维形式的发散、收敛三次起伏是否也意味着直觉与逻辑思维的交替。而在促进相变的步骤中,直觉可以升华成灵感。同时,回顾本书第三、四章关于思维创造力的特征之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统一的讨论,是否也可以对创造过程中的直觉与逻辑的结合有所启示。
18.4.4关于灵感思维
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都具有突然涌现新意象、新思想的突变;都出现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或出现在潜意识之中。但是灵感与直觉思维亦有不同之点,灵感往往由主体以外某种启示物的触发而产生“顿悟”(格式塔心理学派),突发地解决关键性的问题。用突变论的语言来说,在灵感突发中,系统外部的控制参量在引发状态参量中起到主导作用。下面通过一个新型高尔夫球的研制事例,来说明灵感思维的创造过程。
美国威尔逊体育用品公司的鲍勃·瑟曼在1991年世界职业高尔夫协会展销会上,偶然从埃普科特中心圆形网格屋顶得到灵感,脑子里一闪而过的不是圆顶建筑,而是一个硕大的高尔夫球凹坑图案。他历时七个月,耗费了1700万美元,制作了37个产品开发原型之后,终于将灵感变成了新产品——有500个坑的“超级500”高尔夫球新产品。它同市场上的只有380——432个坑的产品有很大差别,飞行性能稳定,飞行距离和落点精确度都大大提高。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