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思维创造力方法(下)(1)
——创造方法的主客观基础及创造方法论体系21.1创造方法的主客观基础我们在第十一章中所讨论的临界性是从物质运动本身的特点提出来的。如果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作为宇宙始发的临界性突破,那么创造方法也可以从物质变化、发展的始发性中找到根源,尽管宇宙起源的始发存在着争论。
21.1.1一事一法与万事一法
由于创造力的构成要素变化多端,创造方法也必然多种多样。据较早前的一个统计,到二十世纪晚期,被创造学家从人们的创造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主要创造技法已有340多种,这对活化创造思维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根据创造力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特征,似乎应该是一事一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创造力的普遍性和相似性特征——共性来看,又应该存在着一把或数把万能钥匙——点石成金所需要的那个金手指。
使几百种创造技法系统化是一个难题,因为绝大多数技法都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方法总结出来的,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各种技法之间不存在线性递进的逻辑关系,创造性思维的规律尚未得到充分揭示,还有待按照某种理论框架加以整理。王玉秋,毕砚书,屈殿文编着:《发明创造技法(一)》,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88年9月,第11页。
郎加明试图用极论——金三极思维法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法系统。郎加明:《创新的奥秘》,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8月。贾弘参照劳动工具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创造发明方法论的新体系做了探讨,贾弘:“创造发明方法体系初探”《科学学》1994年7月。这些研究工作对创造学理论的建立和丰富以及普及和应用都有积极、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创造方法中的“一把钥匙与万能钥匙”的矛盾,在本章中试图从物质变化、发展的始发性中,从一切方法产生的总根源或基础条件出发,从共性中探索其个性的分化。
21.1.2跃迁、拓广、重组
在创造方法的复杂系统中可能存在着比较简单的共性根源——跃迁,拓广与重组,有人将它提升为创造方法的基础。
跃迁与拓广
创造力有两种基本运动方式——突变与渐变。从方法论来看,突变反映了创造力的跃迁方法,渐变则反映着创造力的拓广方法。
跃迁是借用核物理学的名词,原指原子中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可以从一个能量级轨道跳跃到另一个能量级轨道,从而创造出新原子的运动状态。但是跃迁概念可以转移应用与其他许多创造现象。拓广则是事物的连续性运动。例如从一个圆环变化成直线,首先要将环切断,意味着跃迁,然后把环拉成直线,意味着拓广,完成创新。反过来,从直线变成圆环,首先要将直线围成环,意味着拓广,然后把两端接上(跃迁),完成创新。从思维创造力的思维方法来说,拓广和跃迁都是联想思维,它们是全方位的,可以是正向思维,也可以是逆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重组的重要意义
其实,跃迁、拓广与重组并不是创造方法的复杂系统中最本质的共性根源。创造方法的更本质的根源在于物质运动的矛盾性。因为一切创新始于物质的永恒运动,而自然与社会系统的形成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是物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固有矛盾及矛盾的集合。相互作用的矛盾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各种具体的运动形式,其中主要的矛盾包括吸引和排斥、化合与分解、同化与异化以及变异与遗传。参阅陈昌署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72‐75页。
吸引和排斥是最基本的矛盾。吸引是指物体或系统要素间的集、聚、合的变动趋势;排斥是指物体或系统要素间的离、散、分的变动趋势。因此,吸引和排斥是一切运动的基础。同时,一切运动都包含吸引和排斥这一对矛盾。吸引和排斥矛盾直接表现为力学运动形式,例如基本粒子运动中的原子、中子、电子、光子的各种相互作用和宏观物体机械运动中的万有引力,以及更复杂的物理系统同一层次诸要素之间的聚合、传播和相互转化。
化合与分解的矛盾则是在系统中的大量要素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由它们组合成新系统和新的物态。
同化、异化和遗传、变异的矛盾则是生命系统中的吸引与排斥所主导的分与合的创新运动。参阅陈昌署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新编》,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7月,第72‐75页。
根据上述对于矛盾的分析可见,拓广和跃迁只是反映了创造力的较低层次的方法问题,而重组则是更高层次的创造方法论基础。重组可以概括为事物(系统各要素间)的集、聚、合与离、散、分的运动,而重组与跃迁、拓广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即高层次中包涵着低层次的作用基础。就以前面所举的圆环例子中圆环的变化来说,从圆环变成直线首先要把它分割,从直线变成圆环则要将其两端结合。从分到合的运动过程就使原来的圆环发展演化成新的圆环,这就是重组。重组的创造方法主要是分析思维、综合思维和系统思维。综上所述,要想说明重组的主客观基础,首先要了解事物结构的基本要素。
21.1.3物质创造力的基本元素
宇宙中的物质千变万化,数不胜数,但是构成它们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只发现了92种。即使按照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可容纳的元素数目也只有164种,加上目前通过人工合成的20多种,共发现的元素仅118种(110号以后都是超重元素,它们会很快衰变)。
从人工合成110号元素所遵循的客观规律来看,110是原子序数,代表该元素原子核中含有110个质子,它决定原子结构及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110号元素的质量为269,它代表原子核中含有的质子和中子总数,决定该元素的原子质量及原子核结构。所以各个不同的元素,是由于原子及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目、结构不同而形成的。
110号元素的创造是用镍(62Ni28)轰击铅同位素(208Pb82)靶发生核反应,使镍原子核与铅原子核相结合(熔合)而产生的。但是110号是超重元素,其原子很不稳定,仅存在393微秒便开始发生α衰变,即释放出α粒子(氦核,4He2),也就是269110α265108,变成了108号元素。由此可以看出,元素的变化是原子核的分裂和结合,这就是创造新元素的基本方法。
在我们眼前可见的物质世界都是由这近百种原子通过各种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再聚集成多种结构而形成的。但是原子并不是物质的最小粒子,构成原子世界的更小的超微观物质世界为粒子世界,它的基本组元是62种粒子(已经实验证明54种),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夸克“。根据粒子物理理论模型,目前已经找到全部6种夸克,它们是上夸克、下夸克、奇夸克、粲夸克、地夸克和最后发现的顶夸克。夸克的发现和证实有助于我们了解大自然和物质的起源。因为宇宙刚开始瞬间,只是基本粒子存在状态(发现顶夸克的华裔高能物理学家叶恭平语)。
虽然人类对于粒子世界的结构和演化规律还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但是无论如何,各级基本粒子的分裂和融合变化可以被视为一切物质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创造方法,是创造力的方法论基础。尽管在不同物质层次中有种种性质不同的分与合。
《日本工业新闻》有一篇报道,介绍日本科技厅利用物质本身具有的组合功能,开发加工技术和新材料。这种创造路线似乎直接来自于产生创造力的上述方法论基础。其意义是,利用物质和材料本身在形态构造上具有的自组合现象,只要从外部稍加力量和能源(例如温度、电磁场和光),就能研制出改变其原子和分子微细结构和确立有序的组织结构的新材料,用于如微芯片和高效波长变换元件的生产。而这些材料仅通过一般常规地采用外部加大压力和仅凭一般加工技术是难以得到的。
21.1.4生命创造力的基本元素
世界上的生命千奇百怪,种类繁多,但是控制生命的形态表现和遗传性状传递给后代的遗传信息载体都是基因——核酸分子上的基本功能单位。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由碱基、糖和磷酸三部分组成。核苷酸有4种碱基,即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和C(胞嘧啶)。具有各种碱基的核苷酸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形成呈双链螺旋结构的去氧核糖核酸(DNA)。DNA分子中,一条链的核苷酸顺序精确的决定另一条链的核苷酸顺序:AT、GC、总是配对的。在绝大多数单链的核糖核酸(RNA)中则没有T而有U(尿嘧啶)。
生物体——从最简单的病毒到人的各种遗传性状都是用这4种核苷酸,以密码方式记录在核酸分子上面。这些密码是通用的,可以用同一本密码给各种遗传特征编码。例如,人体血红蛋白中的氨基酸与大肠杆菌的同类氨基酸的密码相同。DNA遗传密码以三联体形式(三个相连的碱基,或称三联体密码子)通过转录,成为RNA密码;RNA密码在配糖体上通过转译,将核酸的核苷酸顺序解读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排列方式(一个氨基酸能有1-6种三联体密码子)各种氨基酸决定蛋白质结构的特异性,从而使各种遗传性状得到准确的表达。因此,从生命创造力的分子水平运动变化来看,基因密码的分离与组合,在核苷酸上排列顺序的改变是其创新的基本方法。
由于基因密码存在于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及每一个细胞内的原生质、细胞核、染色体等各层次之中,因此这种导致基因变化的分离与组合也可以发生在组织、细胞、细胞核、染色体等不同层次之中。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组织器官的嫁接、不同细胞的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染色体重组、染色体片段的交换等不同方式实现基因的分离、转移和重组合。目前的转基因工程和未来的基因工程更可以直接在分子水平操纵基因元素的分与合。
21.1.5思维创造力的基本元素
我们先来讨论关于人脑的思维创造力基本元素问题。思维是人脑的功能。人类思维的基本元素首先是意象,它是代表客观世界形象的各个方面的主观元素,其组合形式是无限多的。思维过程的另一个基本元素是语言,语言是思维过程的主要符号元素。意象在思维过程中总是与语言结合在一起。
人类的实际思维过程是借助意象、语言及其形象表达的文字来实现的。心理学家认为,即使在无声思维阶段,人们也是用意象和“内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内部语言”与创建意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新的模型、概念、原理、定律、假设和理论。
人类依靠意象、语言、文字作为思维的载体来反映宇宙万物,也有其自身的方法论基础。我们可以在字、词、句、章等组织形式中,间接感受到头脑“黑箱”里的思维元素的真实性和稳定性。从字、词、句、章,以至于报刊、杂志、图书……充塞无数图书馆、信息库、家庭用的字典、词典,以及信息经过高度浓缩化的印象材料等等,其中包涵的思维信息载体何止亿万,但是它们的基本构成却是十分简捷的。例如英语以26个字母为单元,以语言和字形组合成10万多个字词,再组合成句子。而语言统计学则认为,在英文的26个字母中只用2或3个字母随机组合已经足够抓住英语的本质了。信息论的冗余信息概念也认为,普通语言里含有50%冗余信息,于是人们有充分的理由关注英语速记的发展。汉语文字以横竖、撇捺、点勾等笔画组成有一定语音和字形的汉字,汉字再组合成词,组合成句,加工整理成完整的思维(语音同样可以用26个拼音符号,通过声母、韵母而组合)。人们即使不懂汉字,仅凭语音也可以进行思维活动。但是音形结合可以更好地发挥人的思维能力。
因此可以说,思维创造力是以语言、意象为基本元素的分离与组合,在此基础上反映客观事物的分离与组合,成为创造的基本方法。
讨论完人脑的思维创造力基本元素问题,我们再来讨论电脑。电脑是模仿人脑的产物,它的逻辑计算能力以其高速度的运行功能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过人脑,代替一部分本应由人脑进行的繁重计算工作,并且逐渐向智能机器人的方向发展,进行比较更加复杂的智能活动。用计算机模拟思维也是从形象和语言入手,但是它的基本功能只是建立在二进位制的1与0两种基本信号的基础之上,正如人脑中的兴奋与抑制机能的交替和神经冲动的“全或无”功能一样。
从上述创造方法的主客观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可以借用数学家高斯的话加以概括:“各种杂乱的现象都能服从一个简单的宇宙原理”。我们可以从众多的创造方法之中,找到一把简单的万能钥匙,那就是一切创造力的最基本的创造方法,是参照物在基本元素相互作用中的全方位分离与组合。
分与合可以在不同事物的不同结构层次中进行,反映在有关分与合的很多词汇之中。例如分析、分化、分解、分裂、分离、分隔、分流、分配、分列、分类和结合、组合、联合、化合、螯合、融合、嵌合、锒合、熔合、综合、整合、叠合、配合、混合、复合、愈合、光合,以及合作、合力、合奏、合群等等。
21.2以基本元素分合变化为基础的创造方法论体系
创造方法的理论基础是: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都在相互作用的全方位的分离与组合变化之中。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人脑中的思维元素的分合变化与客观参照物基本元素的分合变化相结合,达到创造性统一。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