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65章 统一创造力自组织进化中的各种有关思想与理论(4)

第65章 统一创造力自组织进化中的各种有关思想与理论(4)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人文生态学是在自然生态学与社会生态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学,是人伦哲学思想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科学。它既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旧观念,也不是简单排斥人类中心观念的自然与社会二元论,而是强调“中国人文哲学所提出的天德与人伦……二者不能离的思想”。天德与人伦的综合作用是“让全人类、大气层、水圈、陆圈与动植物都处于有序化的欣欣向荣状态”,“要求人类社会在人伦与人性基础上创建物质文明,维护自然生态。

这种思想与统一创造力观念相一致。

从广义创造论观点来看,21世纪人类生命的优质化及地球与宇宙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等重要研究课题,都与统一创造力研究的突破有关。

27.8.2减熵原理与“意识波”假说

在热力学第二定理中,熵本来是一个描述热状态的函数。旧的热力学曾有人提出“增熵原理”,认为热力的消耗,熵的延续增加,使世界不可避免地导致“热寂”。于是热寂论成为世界末日必将到来的科学根据。同增熵原理相反,现代科学发现减熵是普遍规律,而且事物的减熵同有序化相联系。宇宙中的星体也在减熵,宇宙进化总趋势是减熵。从宇观、宏观到微观,宇宙不断减熵,地球也不断减熵。从大气层吸收太阳热能,传播到地面,形成适宜生命产生与发展的气候和其他环境条件就是不断减熵的过程。地球上的CHON组合为有机分子,进一步形成有生命的生物,以至整个地球发展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都是经过减熵而进化成有序系统。于是有些学者把减熵原理移植到意识系统,认为人类的意识系统也是更复杂的减熵过程中的进化产物。

有人把意识系统同信息系统结合起来,指出信息也是意味着减熵、有序化。由于信息有双重含意,既是物质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又是“意识波”的传递。什么是“意识波”?有些物理学家把意识现象同能量波和信息波结合,认为意识本身是各种信息波,它能由各人自己内省体验,可以用语言,文字表态。

27.8.3意识活动的量子理论与真空能量

普林斯顿大学空间科学教授罗伯特根据波动理论提出,意识活动可能是载有脑信息的一种精细能量波。而真空是一种最低能量态,潜在一种精细能量波有待开发,所以意识活动很可能是一种真空能量波。关于真空能量问题,已经引起许多物理学家的兴趣。

还有人比照日光,提出“心光”,又称“心灵光子”的观念,并从心光展望宇宙生态系统——被称为一种活化的真空系统。而前苏联诺贝尔奖获得者沙哈罗夫曾提出真空量子的概念,这种真空量子可以看成是心光的物理背景,因为真空量子的活化可能导致心光的活动。《科学美国人》(1992.7)曾经发表科学专题作家JohnHorgan的“量子哲学”一文,其中即提出了心灵光子(PsychicPhotons),认为“从微观看,意识可以影响物理世界”,所以意念致动在微观上是可能的。心灵光子观念是建立量子哲学的有力支柱,因为心与物、意识与物质是统一的,也许它也与统一创造力观念有关。

与心光观念相似的还有所谓“脑光”。早在古代印度,吠陀学派即提出人的后脑某处会分泌出脑光源物质Soma,现代脑化学家正在研究此种物质。我国和印度古代哲学都认为,当修行者内省功夫深化时,就可以感知脑光。于是有人认为如果按照量子理论的说法,在其控制之下可以让意识波平息下来,达到纯净状态。也就是将意识波掩盖下的脑光显示出来,被内省感知或体验。

27.8.4隐序生态论设想

英国物理学家玻姆为了探索原子世界与意识世界的机理,受印度古代吠陀哲学启示,提出隐序物理学概念,写出《整体性与隐秩序》一书。认为物理学秩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隐藏,在另外条件下又能显出。例如宇宙中的有生命与无生命各种层次都是演化而来的显秩序状态;在相反情况下,它们会逐渐消失,形成隐秩序状态。这两种秩序交替变化,可能涉及宇宙与生命的真正面目。

既然有显序就会有隐序,显离与隐序是对立统一体,是整体性。300多年来,西方物理学家的研究工作是把物理学从整体性中分离出来,单纯研究显秩序,促使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但对隐秩序的一些微观现象则无法解释。玻姆的隐序物理学包括意识状态。他追根索源,认为包括生命、意识在内的物理现象,具有整体性与隐秩序。从根源上说,整体性是由隐秩序衬托出来的。

隐序理论包括意识系统,可以同波动理论相结。同时,用玻姆的隐序物理学也可以研究通常的显序生态系统相对应的扩大的稳序生态系统。

27.8.5意识种子库假设

中国古代的《唯识论》中提出思维意识种子的贮藏理论,即人类的思维、意识活动是由于有信息种子库(可能与基因库类似而开存)。思维意识种子库是智力种子库,它是进化产物,贮藏在脑细胞中,逐代遗传。智力种子有共性和个性,也有遗传与变异。儿童在知识信息激活之下,意识种子即“发芽生长”,产生和发展思想活动。

当然这些理论只是一种设想。但是它在破除受束缚的某些旧观念方面仍然有一定作用。例如我们可以联想两个研究方向:一是发现遗传基因结构的美国科学家克里克,在探索人脑为什么会思考中提出一种内源空间理论。他发表在《科学》杂志中若干论文的中心思想,是人脑思维可能有一个全面的控制中心,这也许是思维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是1983年美国威尔逊的《基因伦理学》,他在“基因……文化协同进化Gcne‐cultureco‐evolution”中说,人们的行为包括思想、意识,利己与利他都同遗传基因有关。维持世代基因遗传的控制中心在下丘脑及其边缘系统。这个系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基因复制必须从外界吸取能量,涉及利它主义;又必须在内部沟通信息,这就涉及互利原则。研究这种内外关系的协调原理,就会形成基因伦理学。

27.8.6多世界理论与“人择原理”

天体物理学界在研究人与宇宙的关系时提出了“人择原理”(anthropicprinciple)。最初是从天体物理的某些数据与人类自然现象相对应的合理性,暗示着宇宙进化似乎也是按照某些人类生活的需要而有所选择。它是同达尔文自然选择原理相对的选择。自然选择是自然的进化力量选择人类。而人择原理则是人类选择了宇宙。

人择原理逐渐扩展到人类的伦理与智能,认为人的伦理与智能在选择宇宙,逐渐去认识宇宙,发展成宇宙人文生态学的深邃问题。地球文明是宇宙文明的一个重要模式,从科学上用地球人的特征或拟人特征去探索宇宙中的多世界,进行推断,再同古老哲人的内省内证结果相对应,有可能发现某些线索。

从上述思想获得启发,一些着名的物理学家,例如埃弗雷德,提出了多世界理论,认为一个大宇宙包括很多小宇宙,每个小宇宙各有自己的智能生命。智能生命是广义的,像原子世界那样有不同能极,也就是多世界理论与智能的多能极有关。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根据以上设想,提出了3个世界理论:

世界1:是包括生命有机体在内的生态物理世界,是充满了有机与无机物的外在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体虽然由来自宇宙的基本粒子所组成,但是人体本身不能飞往宇宙。

世界2:是包括精神、心理、智能、伦理在内的意识思维世界,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脑信息加工过程十分活跃的内在世界。它的思维能力可以触及宇宙的一些面貌。

世界3:是指人类认识宇宙,由心态产生客观产物的世界。例如科学中的猜想结果,艺术构思作品等等。具体说如希腊的几何学,自然数列的无穷素数,牛顿引力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又如光速、光量子,遗传密码等,都与自然演化有关,反映了地球生态系统及我们这个宇宙的一些永恒规律。这些规律并不是人脑固有信息加工的结果,只不过是认识了它们,把它们揭示出来,(正如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所说:“宇宙现象只是由少数几个永恒不变的数字来描述”)。

波普尔认为三个世界不可截然分开,世界3的规律通过世界2对世界1有反馈作用,因而使世界1的科学技术灿烂辉煌,五光十色。但是在误用时也会使心态失去平衡,生态受到污染。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