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个体与群体创造力(3)
从创造性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来看,全球65亿人的创造力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变异性。在大量特殊变异性中总会从社会系统的各个层面的群体中涌现出一些杰出人物和创新英雄,做出比一般人更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推动世界和平建设的发展。所谓大智若愚,即大智的所思所为与社会群体大多数人不同,它们勇于突破传统的、世俗的旧规范,具有类似疯狂而非凡的思维创造力。
22.7个人和群体思维创造力的深层关系
个人和群体思维创造力之间除上述根本矛盾之外,还有不同层次的更特殊、更复杂的协同关系。例如相互转化,相互补偿,相互拮抗和共振互促等。
22.7.1相互转化思维创造力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特征决定了群体思维创造力与个体思维创造力的相互依存的命运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个体创造力是在继承群体创造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在继承过程中,实际上可以说是群体创造力向个体创造力的转化;当个体创造力冲破继承的旧传统而有所创新,而且其创新成果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和应用时,其创新和被接受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创造力向群体创造力的转化。正是由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促进了个体创造力和群体创造力的共同发展。
研究群体思维创造力向个体思维创造力的转化问题,形成了历史悠久的以教育学为核心的科学体系。但是正如人类对本身的研究滞后于其他,教育科学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更有效率地继承,如何在继承中保持和发展创新的生长点,使人类的创新能力永葆青春,向更高的统一创造力发展。而研究群体创造力转化为个体创造力的问题正是教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个体思维创造力向群体思维创造力转化主要是社会选择学的任务,可惜与教育学一样,这两门学科都还只是处于原始的起跑线上。
22.7.2相互制约的拮抗性
如果一个人独立地、非对抗性地发现了圆周率或勾股定律,尽管对其本人来说是一种个人生涯中的创新,对其思维创造能力的进展也值得鼓励、称赞,但是对社会群体并没有增加创新成果,或者只是为群体创造力今后的发展增加了个人能力上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个人思维创造力的自我实现,只有在社会群体中发生创新作用才有实际意义。但是,社会群体意识往往不能轻易地接受个体思维创造力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它们总是以确定性、保守性来抵制创新性。这是因为确定性、保守性属于事物的稳定性,它是确定某一种事物特征的基础,是区别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主要依据。人们思维的稳定性已经在生活实践中经受若干代人的千万次强化、巩固、定型,甚至“扎根”,何况新生事物往往不够完善、不够稳定。因此,传统意识的保守性总会象惯性那样顽强地排斥创新。尤其在稳定性涉及社会权力统治者的权威地位时,排斥创新便成为打击、迫害异端的传统保守势力。同时,在社会生活的变化之中,新生的一代也往往对旧传统持拒绝无条件继承的态度,这种拮抗性在社会历史变革时代尤为突出,以至形成了明显割裂的代沟。因此,社会应当对老年人多强调学习新鲜事物,而对年轻人多强调尊重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遗产。
22.7.3相互促进的共鸣性
自然界中,一切事物存在于相互作用的物理场之中。例如磁场、引力场等。相互作用是依靠有关的场来实现的。场本身具有能量和质量。基本粒子可以被看成是相应场的最小单位(按照量子场的观念)。因此,一切相互作用也可以归结为有关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人类社会中,人体和人的思维既受到物理场的作用,也会受到思维场的影响而发生相互作用。尽管思维场的概念现在还很模糊不清。
人脑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一体的思维场,在社会群体之中,众多个人的人脑思维场相互作用,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人脑思维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人类社会特有的思维场效应。个人的思维创造力与社会群体思维创造力就是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场效应之中,能动地发生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之中,那些运动变化最活跃的,作用最大、最直接的“思维量子”就是信息。
有许多创造方法首先就是创造发挥思维场效应的有利条件。例如哥顿的头脑风暴法就是开展无拘束的群体讨论,形成一种敞开思路任由想象力飞翔的信息交流气氛。当思维场效应达到一定的“智能阈值”时,就可能使系统整体能力下产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突破临界点而产生新的创造力。
22.7.4社会选择中的互促与“共振”
个人创造力的信息波,以发现、发明的理论或实践成果等形式作用于社会群体,通过竞争和社会选择,能够激发出社会群体的共振。而且一旦被群体创造力接受之后会产生连锁反应,并会转变成强大的社会力量,推动社会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一种被群众所需要的革命理论,能够激发广大群众的政治或生活热情,掀起深入、广泛的革命行为;一种被社会需要的宗教观念,能够使无数信徒虔诚地信仰,顶礼膜拜;一幅伟大的艺术作品,能够以其崇高的意境引起无数人的精神共鸣,而使人享受到美的熏陶;一种受消费者欢迎的商品,可以“风靡全球”,成为时尚。这种场效应中的共振是互为反馈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个人思维创造力激发的群体创造力能够以其增强的信息波反馈于个人思维创造力,产生新一轮的共振。个人与群体思维创造力的共振作用在来临的信息时代得到增强。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使信息交流和反馈提高到全新的水平。
22.7.5系统结构中的互补作用
在系统结构中,个体思维创造力与群体思维创造力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有人用“我+大家=完善”的公式来表示个体和群体创造力的互补作用,它说明整体作用大于部分作用之和。
智力或能力、创造力的互补作用,是组成各种创造集体完成创新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专业性的互补:巴丁精通固体物理,发明了晶体管,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这位着名的固体物理学家在以后解决低温超导体项目中表现无能为力,只好请来虽然对低温物理完全不熟悉但却精通量子场论的库柏,库柏与巴丁协作对超导机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有2000多项,专利即有1180项之多,他终年85岁,如果他一出生即发明,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1882年申报专利141项(包括当年及以前的),平均每两天半就有一项发明问世。所以爱迪生的贡献并不完全属于他个人的创造力,而同时也属于有200多位发明家组成的工厂、研究所和开发团队,他是团队总指挥。他的发明天才与其他完成创造、开发和销售的成员发挥了团队的互补效应。
从更加广泛的领域来看,在全球整个社会系统结构中,人们分工合作进行创新活动,并通过互补作用促进整个系统的发展。正如有些事物的全息现象,例如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的全息性使我们感到惊奇,因为它含有未来成长个体结构的全部信息。其实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全息性的普通事物,例如庆祝生日快乐的一块普通蛋糕,也许可以反映出整个社会(参阅第8.2节)。
人们即使对一块生日蛋糕的思维创造力也离不开社会大系统为其提供一切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好像有无数信息凝聚在其中,构成了类似透过一滴水看世界那样的效应——透过一块蛋糕看世界的全息效应。如果将一块生日蛋糕的创造力视为许多个体思维创造力的综合,它固然离不开社会群体创造力,但是社会群体创造力也同样不可缺少个体思维创造力的互补作用。因为社会群体需要生日蛋糕,需要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创造,它们正是由无数个体思维创造力的互补作用为其提供的。
人类社会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理,也就是人人为我而创造,我为人人而创造。核心问题即在于个人思维创造力与群体思维创造力的相互依存和互补作用。
22.8历史的统一观
心理学家彼德·拉塞尔曾突发奇想,认为在宇宙进化背景下,1010(100亿)是一个有魔力的数目,一个标志着正在进化中的量子跃迁阈限的有机体临界质量。据各种领域科学家们的估算,一个活细胞中约有100亿个原子;人脑约有100亿个细胞(也有人估算有1000亿);估计世界总人口最后将稳定在100亿左右,也就是世界上将会稳定在100亿个人脑;在有维持生命能力的银河系中约有100亿个星球。
21世纪是信息时代,全球互联网络迅速发展,数据处理能力每年都会成倍增长,数十亿门手机和数亿台传真机,将会使人们之间及庞大的电脑信息库之间迅速地直接联系交流,并且将很快能够与随着人口增加而发展的大脑相匹敌。我们可以遐想,在21世纪中后期,全球人口达到100亿时,这100亿个个人的大脑之间就会协同更多亿的电脑,出现空前的、联系良好的网络,创造出一种全球智力。这时,当我们考虑个人创造力与群体创造力的关系时,自然会趋向于统一创造力的设想。问题是地球上的100亿个大脑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并且将会如何与宇宙天体中的其他若干100亿统一起来?
大自然的创造力可以在人类无意识的条件下将100亿个脑细胞统一成一个人脑,创造出完善的人;那么有意识作用的100亿个人脑难道就不可能统一成一个“全球脑”,创造出完善的社会群体吗?
这里我们有必要重述第十八章中所讨论过的创造过程中所显示的一般规律,最好还是从水的贝纳德对流讲起。因为贝纳德对流所形成的卷筒状宏观运动,比构成它的水分子的微观运动大上几亿倍,也就是水的分子在加热时必须在相对自身如此巨大的尺度内互通信息,才能发生亿万个分子协同一致地发生卷筒状的集体运动。这个过程是几种运动方式竞争的结果。例如水分子发现受热部分上升特别有利,于是就不断增长,不断地有更多水分子进入这种上升运动,并受其支配,而其他水分子的运动方式逐渐减弱,这就是临界涨落。按一定方向上升进行卷筒运动的水分子群体起着序参量的作用,引导各部分液体的运动方式,支配它们发展成新的有序的相变——贝纳德对流。
水的相变的创造过程可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变相类似,但是21世纪将会是100亿个大脑联合100亿个电脑的创造性思维的统一运动的时代,无论是革命还是改革,总会促使全球一体化道路上的相变,创造出新的世界大同。
22.9社会创造力
22.9.1五元环创造力流程
人类社会是极为复杂的动力系统。有的学者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面性基础上概畧地将社会总体结构视为五元,即科学(S)、技术(T)、生产力(P)、生活方式(L)、意识形态(I)。五元相互作用,形成社会创造力的基本流程:
这个五元环状创造流程的动力和方向,受社会需要、竞争和选择规律所控制。一般来说,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条件,后一个环节对前一个环节提出要求,并反馈限制条件。在这个五元环中,人们的生活方式L是一切需要的出发点和归宿,而意识形态I和科学S是思维创造力水平的主观因素,科学技术T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P是整个创造流程的客观经济基础(由于社会创造力同地球与太空的生态联系日益密切,拉兹洛提出进化的广义综合理论,参见第十三章及附图“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自催化和交叉催化循环”)。
创造出高效率的五环创造力流程不仅是经济学要研究的内容,而且应该建立深入研究在生态条件背景下的需要、竞争和选择动力学的社会选择学。由于社会创造力是个人与群体思维创造力的结合,因此还应该建立以研究思维创造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思维学和群体创造学。在这些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将会发展21世纪的社会创造学。
要创造五元环状创新流程协调发展的有利社会环境和提高社会创造能力,首先是要提高个体思维创造力。应该从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知识体系和智能水平、创造技能等方面培养教育创造者。
关于科学革新家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气质问题,已经有许多大同小异的评述。其中以安德森和泰罗对科技活动者的能力和心理特点列举的最为详尽,他们提出的正统标准可以归纳为下列条件:李醒民,宋德生,王身立主编:《思想领域中的最高的音乐神韵——科学现代发现个例分析》,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4月,第15页。
——突出的干劲,热情,勇气;
——沉着;
——诚实,正直;
——搜集整理的能力;
——毅力,专心致志的能力;
——协作的能力;
——主动性,直率;
——交际能力;
——独创性,勤奋(机智);
——直觉;
——弄清事实的渴望;
——弄清规律的渴望;
——做实验的能力;
——迅速吸收知识的能力;
——克服旧思想习惯的能力;
——韧性,适应新事物的能力;
——扬弃非本质的东西的能力;
——从整体上看问题的能力;
——分析能力;
——联合能力;
——综合能力;
——独立性,怀疑精神;
——创见;
——不修边幅;
——得到发展、获得再生的渴望;
——发现问题的能力。
个人创造能力的提高是发展群体思维创造力的基础,但是还要从整体上提高群体创造力的系统功能,发挥1+1>2的整合作用。“三人行必有吾师”指的是系统的互补作用,而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是在互补基础上发挥了整合作用。国外创造学家曾经总结出不少集体创造技法,例如奥斯本的集体智慧法(头脑风暴法),多轮函询反馈的特菲尔法,以隐喻、类比为特点的综摄法,基于系统观点的ZK创造性开发法,以及选择、评价创新方案的决策树法等。这些创造技法都是运用和集合群体智慧、诱发智慧联想、启发智慧新思、开拓未知;或者进行量化对比的逻辑分析,进行创新目标的选择。许多方法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取得良好的实效。有的在创造力开发方面功劳卓着。参阅金马文集:《创新智慧论》,北京大学出版社,第372‐388页。
22.9.2群体思维创造力的建设
我们还需关注各种群体思维创造力的建设。迄今为止,创造学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是集中在个人思维创造力的研究开发上面,即使是有关集体创造力的研究,也都是局限于某些创造项目或专题任务,极少涉及集体本身的创造力建设,“发挥”诸葛亮的整合作用。因此,如何将创造力的原理、方法应用到社会各层次群体的自我建设方面,形成更富有创造力的家庭、集体、国家、人类世界,应该是群体思维创造学的首要任务。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