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50章 生与死的创造力(上)(3)

第50章 生与死的创造力(上)(3)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美国物理学家桑迪·肖和妻子生物化学家达克·皮尔逊发现长寿秘诀在于食用大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E,A,C,B2以及矿物质。他们把美国医学协会的每天摄取几十毫克的标准提高50倍之多,研制出超大剂量维生素的“返老还童丸”,因此名噪一时。据说药物的奇迹表现在,可以使烟酒对人无害,减肥效果显着,提高机体对癌症、细菌和病毒感染以及心脏病发作的抵抗力,促进免疫系统功能,使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降低40%。其中要点是阻止细胞损毁,延长活细胞寿命。但是反常的摄入大量维生素对人体究竟如何尚不得而知。

寻找长寿基因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人员从一种土壤中的蠕虫身上发现由突变而来的“长寿1号”基因,具有这种基因的虫子经过毒物污染、高温和低温,以及紫外线辐射后,受到损伤的细胞很快被修复,因此这种基因显示出修复受伤和衰老细胞的能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找到人类“长寿基因”,这种新型的基因疗法可以使老人受损或衰老的细胞得以修复,像这种蠕虫一样能延长寿命65%,即男子平均寿命将增加到118岁,女子增加到128岁。

但是既然有长寿基因,是否也会有短寿基因?意大利科学家已经发现,消除老鼠的一个特别基因,会使这些老鼠的寿命延长35%,而老鼠身上并无任何残疾表现。这项研究表明,动物的寿命从正反两个方面都受到某种基因的控制,我们应该按照创造力的两面多极性,全面研究寿命和生命本质与基因的关系,何况寿命与生命一样很可能既有“特殊基因”,也有多基因的综合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以至有些科学家甚至根本不承认专控寿命的基因存在。

导入基因,果蝇增寿

衰老理论认为,一组被称为游离基的不稳定破坏性分子,不断地摧毁细胞,令其损耗,使其功能失常、器官系统功能衰退,癌症、心脏病相继出现,以及白内障引起双目失明,最终导致机体死亡。维生素C,E和β‐胡萝卜素有助于消灭游离基,可以成为益寿延年的滋补药。在这个基础上,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给果蝇植入通常用于消灭游离基分子的额外复制基因,延长了果蝇寿命30%,并且可以凭借肉眼察觉到果蝇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增强了生命力。人类与果蝇几乎完全相同的消除游离基分子系统,也可能通过基因植入的技术路线获得长寿。

人体细胞的克隆——无性繁殖

自从1997年英国科学家克隆了一只名叫多莉的绵羊之后,其他国家也分别克隆出牛、兔、猴……专家们估计克隆人的技术将为期不远,引起社会舆论的激烈争辩。不论克隆人的社会意义将会如何,只提出一点,即一个人要想“万岁”,只要自我克隆就可以实现。当然他并非原来成长体的延续,只是从头开始另一轮生命历程(从原始的胚胎干细胞起步)。或者说是“我这辈子没有活好,再活另一辈子”。

1998年的又一项重大科学成果就是人体干细胞的发现。干细胞是人体发育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原始主细胞,它可以变成人体内任何一种细胞,从而为组织移植及基础科学研究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因此人体干细胞的发现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当年最佳科技成果。必须特别指出的是,干细胞不仅来源于人的胚胎,而且可以取自人的其他器官。1999年,科学家从人脑中分离出成熟干细胞,可以令人遐想:“某个花岗岩脑袋”的人也许可以换一个新脑,这当然会引起人脑与人体胚胎克隆的新一轮争辩。

近年来用于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试验已在北京某医院临床试行。方法是用血液过滤器从病人血液中筛选出干细胞进行培细,再输入病人肝脏,修复肝脏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

此前,美国华盛顿大学在一项实验中,利用7个人类原始胚胎创造出48个人工胚胎。认为通过移植,可望使不育者生儿育女。这个实验与试管婴儿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利用原始胚胎细胞——干细胞的分裂能力,进行了理论上的克隆——无性繁殖。这种技术如果与原始的变形虫的原核细胞分裂繁殖相比较,再以先进的人体2N及N世代交替行为衡量,人类体细胞无性繁殖虽然只是一种高技术,但是在生命进化系统中实在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23.4.3社会平均寿命的增长

从个体延年益寿的目标来看,人们对生命本质和衰老机制等微观的成果所取待的实效赶不上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实用措施的进展,更不如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人类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对增长人均寿命所取得的显着成效。如果作更进一步的宏观比较,社会经济生活变化促进人口按几何级数的急剧增长,又远远高于平均寿命的算数级数的提高。或者说“生”的数量发展高于质的提。

100年来,社会成年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延长了一倍,这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而且改变着人们的生死观。据统计1900年工业化社会男性寿命为45岁左右,女性为50岁。100年后男性为75岁,女性80岁。1900年世界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999年提高到8%。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65岁以上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96%。据调查文化历史资料,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大致是:新石器时代北京猿人平均寿命约14岁,夏、商时不超过18岁,西周、秦汉时约20岁;东汉时22岁,唐代增至27岁,清朝为33岁。据我国国家统计局资料,我国1949年以前人口平均寿命为35岁,1957年为57岁,1981年为67.77岁,1995年的平均寿命达到68.55岁,其中男性66.84岁,女性70.47岁。2000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到72.5岁。也就是2000年的中国人平均每人可活夏、商时的4代。每个人一生中多活54岁的重大成效,是在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经历约3000多年的发展而得。显然,这种平均寿命的延长并不是依赖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或气功的特异功能,只能把主要功劳归之于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社会整体功能为人类群体发展提供了日益改善的生存条件。

社会整体功能的提高存在着地区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的平均寿命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基础上,努力搞高了人口素质、生命、健康和教育文化等重要人口素质指标,始终处于全国前列,达到、接近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其中,人均期望寿命从1951年的男42岁、女45.5岁,提高到1993年的男74.04岁、女77.91岁。这个指标已超过当时美国最大城市纽约,仅次于当时人均期望寿命最高的几个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社会平均寿命的差异中,有许多宏观和微观问题尚有待研究。例如:人、社会、自然的关系,寿命与遗传的关系,男女平均寿命差异的原因(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60:100,女性大大高于男性)。社会人口增长与寿命增长的关系(人口相对增长率与绝对增长率的关系等),以及社会的老年化问题等。

有专家估计,人类平均寿命可能达到100岁。据美国人口普查局预测,到2040年将有130万美国人口活到100岁或更大年纪,有些人口学家预测这个数字将达到400万。在这种乐观估计中,也必须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在已经和即将到来的老年社会中,日益显示许多必须重视的问题。至少我们对“长命百岁”之类的祝词必须提高筹码,因为虽然从50岁到90岁死亡的可能性逐年增长,而90岁之后死亡的危险性却至减少。而且寿命越长人类是否活得越好也是一个令人怀疑的问题。

人口数量的相对增长与绝对增长都必须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尤其是社会平均年龄的提高以至出现老年社会以后,主要的年青劳动力在整个人口中所占比例减少,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负担加重,再加上老年人口在经济、文化,健康等方面有其特殊要求,更需要有强大的生产力及相应的良好的上层建筑促进社会发展。美国学者埃里克·詹奇也其《自组织的宇宙——正在形成进化范式的科学和人文学意义》一书中,引用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有关历史资料,指出人类在史前的狩猎、采集生活时代,为满足营养要求,人均维生土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而现代农业的人均必要土地面积减少到1/100平方公里,因为生产效率提高了1000倍。如果从生产力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来看,大致趋势是:狩猎、采集时代(公元前1万年左右)约稳定在500万人;农业出现前(公元前3000年)增长到1亿人;18世纪末约5亿人。当今工业化时代的集约农业,人口增加到56亿(二十世纪末已60亿)。如果今后世界人口继续增加,而人均寿命也要延长,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技术革命和社会生产力的相应提高,必将出现不可克服的矛盾。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21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将会带动经济的持续起飞,而相对越来越少的土地和生存空间也将会在宇宙生态观的革新中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持续发展。

23.5意识层次的生与死

“认识你自己”是古罗马象征智慧的太阳神阿波罗神庙里的一句箴言,而认识自己的根本问题莫过于自己的生命存在和死亡。虽然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自己人生旅程的轨迹,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归宿——死亡。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时空中,人生旅程虽然如流星的浮光掠影,但是又是如此参考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年。现实: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直到理想和事业的追求等等,于是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发展中,出现了极为不同的民族和地区的生活习俗,和对待生死的不同观念和心态,构成人高层次的生与死的意识创造力。意识创造力可以超越生的欢乐和痛苦,死的畏惧和悲伤,升华为一种生命哲字,死亡哲学。

23.5.1重生避死的实践理性精神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