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职场励志 >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 第8章 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新性(1)

第8章 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新性(1)

小说: 广义创造力纵横谈      作者:丁大中

现代人类生来就继承着两大遗产或资源,一份是古代人类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另一份更大的自然资源是宇宙大爆炸所创造的物质、能量及其进化的产物——自然遗产。自然和人类社会都在持续进化中,进化就是在一系列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过程。

创新是前进中的航船,面向广袤的宇宙,充满新鲜的活力。如果回头还要追寻继承的源头——大爆炸之前还有什么?那么除了“无中生有”的哲学思辨之外,还有形形色色的猜想。例如二十世纪末、本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稳态宇宙学假说,它是继承宇宙大爆炸理论遗产的创新。这个假说是一种多周期宇宙学:认为宇宙经历了几个产生物质的周期,而现在这个周期的物质和以前几个周期留下的物质同时存在。于是在他们的词汇中出现了“我们的宇宙”和“前人的宇宙”(如果有的话)的周期论。

新宇宙学的理论正在探索之中。我们不必急于追查物质遗产的最终祖先,宁可以创新作为前进的动力,探讨当前创造力有实际意义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5.1各种创造力系统从继承到创新的一般模式我们可以用创新过程的一般模式来表述各种系统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Aab↑↓HCKBab↑↓模式1在模式中:A为原事物,即继承而来的准备创新的出发系B为新生事物,即创新系H为A和B内涵的共性因素。可以是同源的或同功的C为内外背景条件K为相变的临界点原来的含义是数学表示的迭代系列,但是不同层次的创造力有不同的创造机制,所以它只是一个借用符号。(例如物质创造力是四种基本力作用下的直接作用;生命创造力是在新陈代谢基础上的自组织行为;思维创造力是意识作用下的信息反馈。下面列出三种状态:

①失去和获得的特殊要素,信息和条件

②在内外环境中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意味着“吐故纳新”

③在复杂事物当中表示其内外部的互联作用。或者是“协同性”概念中的自组织作用概括地说,从原事物A到创新事物B必须满足必要的条件C,经过ab↑↓的自组织过程,突破临界点K,完成相变(临界性问题将在第十一章和第十六章阐述和讨论)。

这个模式是参考市川龟久弥等价公式为原型的基础上经过修改、深化和补充而来的。市川龟久弥,金在律等译:《创造性科学图解,等价转换理论入门》,新时代出版社,1989年,第98页。不过市川龟久弥的等价公式强调了等价性(相当于H),并认为创新是可逆的。即在创意上A=B是等价的。而本书上述的模式则强调了创新的进化,是不可逆的过程,它可以表述任何系统在不同层次中的创造力的一般特性和规律,包括创造力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继承性与创新性,以及创造的基本过程。

将这个模式应用于第一章中所提出的几个物质创造力的创新事例中,可作如下表述:

水的汽化:Aab↑↓(液体水)HCKBab↑↓(气体水)

H为水分子,C为常压下100℃,K为水的汽化点,

ab↑↓表示两种分子运动状态的替代。或两种力的变化。

元磁铁:Aab↑↓(有磁性晶体)HCKBab↑↓(无磁性磁铁)

H为铁原子,C为常压力下774℃,K为消磁性临界点

ab↑↓表示两种热运动力的变化

激光相变:Aab↑↓(普通光波)HCKBab↑↓(激光波)

H为光子,C为光电子输入,K为光波振动达到协同,

ab↑↓表示自组织

化学反应式与模式有相似性,一般都可以引入创造力模式1中,显示分解、置换、合成等各种分子水平以上的化学变化的创造性。

5.2遗传与变异——生命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机制

令人眼花缭乱的生命世界有共同的起源,是生命体与环境协同进化的大系统。由于复杂而多样化的生物体,都由各自特殊的基因所表达、控制,基因被称为遗传因子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才为人们在分子水平上初步破解,称为遗传密码。我们现在可以非常简略地将组成基因的DNA(去氧核糖核酸)长链中的“密码子”的遗传和变异,引入创造力模式之中,显示生命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Aab↑↓HCKBab↑↓

A为旧遗传性(DNA1)

B为创新的遗传性(DNA2)

H为DNA大分子

C为诱发突变的条件

K则视具体情况而不同。如某种昆虫抗某种农药的抗药性基因突变,临界点在介于接近农药致死剂量的某一点上,引起侥幸生存下来的某些个体基因突变。

ab↑↓为DNA中密码子的更替(动态情况可以是过程中的任何变化)

总括来说,将DNA突变作为创新的临界点是模糊的,简略的说法,因为生物变异的“突变因子”可以是与DNA大分子有关的任何环节或各种层次、层面水平,包括:

DNA长链中某一核苷酸分子中的碱基对的突变,例如人的红血球突变造成的镰刀型贫血病。

DNA的载体——染色体的变化,形成人的两性畸人(女人有XX染色体,男人则为XY染色体)。

基因组的变化(载有DNA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分配中出现的变化),形成单倍体、双倍体、多倍体例如小麦的基因组可以是双倍体和多倍体,创造出不同品种。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多倍体植物。

整个细胞、组织的变异,例如苹果、葡萄的芽变。尽管变异的芽是一个“黑箱”,可能是更深层次的突变,但是人们可以直接利用芽变体,嫁接在砧木上,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创新品种。

事实上,人们曾经利用上述各层次或层面的变异体,实行许多动植物遗传性的创新,这些方法在当前仍然可以有效应用,只是由于DNA遗传密码的破解,可以更精确、有效地创造新的遗传型,或克服遗传缺陷病症。

5.3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上节5.2中着重阐述了生物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的遗传与变异的关系。本节将着重阐述生物个体发育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关系。生物体从幼年、成年到衰老死亡,都体现了创造力的创新性和继承性。因为生命特征的新陈代谢本身就反映了不断地创新。可以将菜粉蝶的个体发育过程反映在创造力模式1之中。为了便于集中说明问题,省略了发育初期的受精卵阶段。

幼虫期(菜青虫)蛹期成虫期(粉蝶)

菜青虫吃甘蓝叶成长,到某个临界点,吐丝斜挂在叶背面,不吃不动,形成第一次蛹的创新。蛹期发生戏剧性变化,达到另一个临界点,破壳而出,羽化成粉蝶成虫,实现了个体发育的最后创新。蛹期的H为A和B的共性因素,舍此难以令人想象幼虫和粉蝶的继承关系。C为幼虫和蛹的贮存营养、能量和温湿度等临界发育条件,控制创新的转化。ab↑↓有两方面的过程表现——一种是自组织过程。幼虫A在发育后期停止头部后面的腺体分泌保幼激素,开始从脑部的前胸腺分泌脱皮激素,使幼虫突然收缩、解体,酶的溶解作用使它失去原来的幼虫体型、咀嚼口器及有吸盘的足。这是ab↑↓过程在复杂调控中失去的一面。另一面是“成虫原基”(粒状细胞群)成长,由幼虫原来的核心器官——气管、循环、神经系统相结合,变成羽化的创新状态。

K可能分布在蛹的羽化过程中的某些必要条件的范围幅度之中。它涉及创造力的渐变与激变问题(参阅第十六章)。

上述个体发育的程序是从单一的受精卵带来的,受到其后存在于每一个细胞的细胞核中的DNA所控制。按照生物发生率,这种发育程序基本反映了粉蝶从单细胞细菌进化而来的历史。因此,一系列物种进化的临界点的突破,可能在粉蝶DNA程序中集中表现。如此复杂而神奇的创造行动,用当代科学尚无法完全解释。所以ab↑↓所表示的过程和符号的意义只能是生命活动的协同自组织行为。

5.4人类知识的层次结构模型及其继承性与创新关系

市川龟久弥以其等价方程式奠定他的创造工程学并形成其创造学体系。他认为“(人类)创造性活动就是一个从继承过去的遗产中,进行去粗取精,然后引进现阶段能获取的新要素,从而重新进行再构成的过程”。但是,市川龟久弥的创造工程学过于偏重实用发明,缺乏更深入的理论内涵,所以流行数年后即进入“衰退期”。

我们可以应用在其等价方程式基础上继续创新而提出的创造力基本模式,进入人类思维创造力的探讨。其中必须着重指出基本模式中的A为旧思想,或传统观念;B为创新思想。C为自然条件背景下的社会条件。ab↑↓表示能量、物质之外尤其是思维信息的交换变化,矛盾冲突和共存。

人类知识是思维创造力的成果。如果我们借用原子构造模型去联想人类知识的层次结构,可以通过对知识单元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了解,认识思维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相互关系。

一个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是若干电子按照各级轨道围绕原子核而运动。内层轨道能级低,电子受核引力强而比较稳定;外层能级高,电子运动自由度大,常同其他原子的电子交互作用而构成不同分子结构。图6借用和转移这个模型表示在智力场中,人类知识体系的运动模型:

图6人类知识体系运动模型(参引自《科学学教程》)

(1)外围轨道是游离的知识单元层。新的知识单元和弥散状态的猜想、幻想或原始的科学概念,在人们认识和实践中不断涌现。它们充溢着闪光的思想,是最活跃的能动因素,是弥散态概念、直觉和灵感等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层次。

(2)中层轨道是争论、探索之中的假说层。由外层知识单元,经过判断、推理为主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论证,形成未经公认的定理、定律的假说,形成假说的亚核层。

(3)内层轨道是理论硬核层。亚核层中的假说、理论,通过更深入广泛的论证和争辩,经受实践的反复考验,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凝结成原理的硬核,汇入理论体系之中。中轴的O则是已成为公理的自然观、社会观的总合。例如哲学思想,他们在思维创造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知识的层次结构反映了知识单元的互相联系和运动发展。从图6可以推想:

起主导作用的内核,凝聚着无数知识单元的智慧,蕴藏着巨大的核能。但是它对外层知识单元的吸引力、控制力也较强,存在着创造力的保守性。外层知识单元则有抗保守性的巨大创新能力。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思维创造力的保守性与创新性的对立统一。

横向发育的知识单元是知识个体的发育,而内核沿A轴的纵向发展,则是知识更新的系统发育。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横向作用共同构成了思维创造力的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对立统一。

以进化论为例,在知识体系发展的主轴上存在继承与创新的若干相变,见上页图7。

5.5信息论中的确定性与新颖性互补

申农和韦弗尔创造的信息论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提出有效的、实用信息的传输问题。这就涉及组成实用信息的两个因素:确立性和新颖性。信息的确立性相当于创造力的继承性,信息的新颖性则相当于创造力的创新性。

确定性和新颖性是对立的两级,或者是理论极。如果过分强调某个极,则会将确定性或继承性看成保守派,将新颖性或创新性看成改革派,误导出不切实际的争辩。例如对什么是新闻的理解,有人坚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就容易从改革派变成虚幻的自由派,因为他超越了创新的约成边界。另一些人则坚持狗咬人的确定性、继承性,而不能宽宏大量地容纳“人咬狗”的灵活性,将其视为无法无天,这就容易从原则性、确定性变成顽固的保守派。其结果会引发言论自由的无休止的争论。

哲学家魏茨泽克(1974)从新颖性同确定性的互补关系出发,提出了一个实用信息的模型(如图8所示):

图中a为最高强度的新颖性,b为高最强度的确定性。

为新颖性和确立性互补组成的实用(有效)信息,当两个因素均衡时,实用信息达至最大值(参阅魏茨泽克1974年。)

在新颖性和确立性两个因素组成的实用(有效性)信息中,100%的新颖性(绝对的新颖性意味)不含任何实用信息,而100%确立性则不会带来任何新东西,代表停止或死亡。当两个因素互补达到均衡时,实用信息达到最大值。有限的最大值依从交换信息的复杂性。一般来说,越是确定的东西,人们理解和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是新颖的东西,人们理解和掌握的东西越少。因此,申农——韦弗尔信息论的适用范围在于高的确立性和小的新颖性为特征的信息。而要想获得高度创造力,必须是高度的新颖性同较小的确立性(继承性)的互补,或者在复杂情况的二者的相对均衡。

也许我们可以按照创新性同继承性互补的不同程度来划分改良和革命等创造力的不同强度(参见第十六章)找到一条同现实情况相协调的创新道路。但是也必须清楚看到在人类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发明创造,在当时和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能让更多人理解,或受到确立性(继承性)的压抑,缺乏魏茨泽克的两类信息互补关系适用范围的有效性,这就有必要提出新颖性和确立性之间除互补性之外的另一种关系——对抗性。

5.6矛盾论中的继承与创新性的斗争

——创造论中的突破(继承)保守性的革命申农——韦弗尔信息论中的确立性与新颖性的互补只是适用一般信息交流的有效性,因为互补性只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互关系的一个方面,在创造论中还必须突出说明其对抗性的另一方面,即创新在突破(继承)保守性时的革命性。如果说互补性是继承与创新的联合,对抗性则是继承与创新之间的斗争。互补性多半是在对抗中被创造出来的。只有互补与对抗的对立统一才能更广泛、更深刻地反映创造活动中的更一般的情况。

在前述的创造力模式1的A→B转换过程中,内在因素ab↑↓表示在继承关系基础上,由温故而知新走向吐故纳新,推陈出新或破旧立新。吐、推、破都指出它是一个对立斗争的过程,而且这种斗争有时十分剧烈,以致使人们在有计划的创新活动中不得不考虑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立边破等斗争策略。

继承性与创新性之所以有时尖锐对立,主要是因为继承性存在着稳定的保守性。正如物质运动的惯性,生命世界中的遗传基因的稳定性。在人类社会中不仅每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举止有某种习惯、动力定型、惰性甚至“本性难移”的顽固性,在人类群体中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一定的社会观念不仅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且以国法、家规来约束,使之成为严格的制度和保守势力。

喜欢《广义创造力纵横谈》吗?喜欢丁大中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