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回到家,立即做好两个菜,先吃墨西哥。结果拿起饼来一看,分量很重,比较厚,但是绝对没有我国面饼的那种韧劲;放到鼻子上一闻,有一种说不上的气味,根本没有小麦特有的清香;放到嘴里一嚼,软不拉几,如同已经发散的煎饼;吃进肚子一回味,就觉得肚子怎么那么不爽,头也开始莫名其妙地疼起来。
橘子生于南方为橘,生于北方却长成又小又酸的枳。面饼到了美国怎么也成了这个味道?我彻底无语。
2009年9月18日,星期五,阴
点许城市规划交流与启示
今天下午,宋老师开车从超市回来后,特意带我们到郊区农村去转了一下。这里已经是美国的农村,森林覆盖率相当高!估计至少在80%以上。到处郁郁葱葱,鸟语花香!而且道路、边沟等都是生态化设计,没有刻意的人为改造的痕迹。不时看到一栋栋小别墅掩映其中(不要羡慕,这里的别墅据说只有5万美元)。空气中的灰尘很少,要不在这里很少擦皮鞋呢。据说由于阳光强烈,美国人得皮肤癌的特别多。
一路上,谈及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以及精明增长理念在美国的由来。其实从教堂山来看,这样人口不多的一个小城市,如此设计也不错。就是在公路两侧,在树林幽深处,建立小的住宅区。这个对于我国的部分山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不过遗憾的是这里只见森林,不见农田。也难怪美国的蔬菜这么贵,一般的每磅(9两)都在2美元以上。美国的交通非常发达,但是主要是为汽车设计的。自行车道、人行道都非常窄小。大家一致对大城市的拥挤交通抱有反对态度。但是如何整治城市交通,有的谈及就业与居住的分散与分离,有的谈及交通的管制与疏导等等。但是对于快速城市化时期、轿车逐渐普及、人口如此众多的中国而言,城市交通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宋老师说,在一次国际规划会议上,针对很多中国城市为给汽车让道而消灭自行车道的现象,外国专家提出,千万不能再走我们国家的老路,我们正在重新修建自行车道!!!
2009年9月19日,星期六,多云
刻板教条的美国人(二)
美国人的刻板教条前文已经说过。这种刻板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固执,各有各的简介,我只是来阐述实情。
一是,美国的消费税。众所周知,美国的税多。你挣钱了,有工资税。你拿钱去消费,它有消费费。据说这种消费税在不同的州、不同的消费方式税率还不同,计算起来非常麻烦。一般到商店去买食物,消费税是2%。但是如果买其他用品,消费税则达到7-8%。如果直接把税收放在商品价格里,一起征收岂不是更加方便吗?
二是,美国的烹饪技术。由于经济危机,美国很多人改变了出去就餐的习惯,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但是美国哪有什么美食啊。于是很多电视台就开始播放烹饪技术,据说收视率相当的高。但是你猛然看到一个美国人在做菜,你会认为他正在做化学实验。各种调料一大堆,盆盆罐罐,这个几克,那个几克,多少菜配多少比例,都计算的清清楚楚,丝毫不差,严格遵守。用这么调料炒出的菜,品尝之后发现,根本没有味道,原来没有放盐。哈哈!
三是……
暂时不说了。因为我记起了一个人对我讲的一句话:
一定不要用指头指着别人来谴责,因为你在用一个指头指别人的时候,你手掌的另外三个指头是对着自己的,这意味着别人可能只有一个错误,而你自己可能有三个错误。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多云
从美国馒头谈中国餐饮业在当地的发展
自从品尝了难以下咽的墨西哥面饼后,就急切想知道美国馒头的滋味。昨天下午,将美国馒头放到微波炉一热,就往嘴里塞。实践证明,美国馒头还是比那墨西哥面饼适应国人的。但是吃着这些馒头,让我悠然想起读博期间在南京的馒头。其共同之处,都有点甜味。而美国馒头还有一个特点,松软。敢情他们是把馒头当作面包来做了。哈哈!
从馒头的洋化,回想起我们在交流时谈及的话题,就是中国餐饮业在美国的地位。据说,一谈及中国的餐饮业,美国人就认为是低档次的,犹如中国的大排挡。可以说,在美国各地难以找到高档次的华人餐馆。中国的餐饮都以低价来争取市场。这本身没有什么错误,每个产业都需要自己的生态位。但根据食物链原理,处于较低生态位的生物往往会成为被捕食者。几十年来,中国的低档餐饮业在美国扎下了脚跟,也逐渐植入美国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烙印是很难清除的。实际上,其他国家在美国也有餐饮业,但绝对没有像中国一样清一色低档。韩国、小日本在美国都有餐馆,但不乏中高档次的。呜呼,泱泱大国千秋美食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是可忍孰不可忍!
吃在中国。中国的八大菜系花样美食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但是为什么在美国的餐馆却落入如此地步呢?我不敢妄下结论,只待今后观察思考。
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多云
倒时差的问题
大凡到美国的中国人都有个倒时差的问题,不过有的时间长一点,有的短一点。转眼之间,我来这里已经9天了。在这9天中,白天该干什么干什么,尽管感觉有点头疼;晚上该睡觉就睡觉,尽管醒来几次。不过,直到今天,一旦到下午2点左右,还是非常困。一般在国内中午都有个午觉。但是在这里不敢睡,一来时差弄乱了,二来白天出来后,的确也不可能睡觉,所以实在非常头疼。而且,奇怪的是,这两天头疼得比前两天还厉害,是有点感冒(打喷嚏比较多)了,还是其他,也说不清楚。想想刚来的时候生龙活虎,白天一点也看不出时差的问题。现在新鲜劲没有了,人也开始焉了。
不过想一想,那些到美国来旅游的有钱人,他们也将享受倒时差的问题。时差刚刚倒过来,就要回国再倒回去,真也够受罪的。再想想那些天天出差、美国中国来回跑的人,更惨!比较而言,我还算是幸福的了。
2009年9月21日,星期一,晴
美国的冷饮文化到社会文化
初到美国,非常不适应的,是美国的冷食文化。众所周知,在中国,到处是热茶热饭,所谓人走茶才凉。而美国却是到处加冰的社会。到了饭店,如果不打招呼,所有的饮料他们都给你加上冰冷的冰块。我在亚洲餐厅吃饭的时候看到冰茶,就接了一杯,没有想到甜的腻歪人。后来才知道,这是应该放冰的。如果你需要热茶,对不起,没有;如果你强烈要求,他们就可能拿冰茶到微波炉转两圈端给你。在办公室,每一层都有直接引水处。但是就是这里的水还是经过制冷的,冰凉扎人,我的牙齿直接受不了。听说美国孕妇刚刚生过孩子,护士就会给她一个冰淇淋。
这种冷饮文化从家庭到社会,都是如此。我也不清楚也不理解他们在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如此严重的时候,还刻意将水制冷、再放到肚子里加热的文化,这种能源的浪费到底是为了什么?从我们中学的课本里可以看出,美国的人际关系也非常冷,是否是由于冷食文化的渗透?美国的人际关系首先是市场、然后是亲情;而中国则首先是亲情,然后是市场。中国的热茶文化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是美国的冷食文化却只有几百年。这两种文化到底哪一种更为优越,只有读者自己评判了。我呢,只能入乡随俗。不过只要保存一颗中国心,心就不会变冷的。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阴转晴
中国“35”饭店的再次品尝
昨天中午,在品尝了亚洲饭店以后,再到中国“35”饭店去亲自尝试。“35”饭店在该处规模算是比较大的。尽管是在地下室,但还是人来人往。上次宋老师请客,我们来到了这个地方,但是当时的价格别人跟我说错了。看来有些事情必须要自己亲自查验才可信。
这地方中午的价格是655美元,另外加上051美元的消费税,共计706美元。另外,再加上一般1美元的小费,共806美元。所以,价格还是比较贵。相比在亚洲餐馆而言,还是多花了3个美元。
但是,值得借鉴的是,这个地方的经营策略比较灵活。一是,饭菜花样比较多,能够适合多种人的口味;二是,价格非常灵活。中午是655美元,到晚上人多的时候就是9美元多。到周末价格还要再高一些。小孩差不多是半价。而且,更为灵活的是,饭菜可以带出去。就是你可以随便选菜带出去吃,每磅339美元。这对饭量比较小的女士而言,特别适合。我估计,这也是这个饭店比较吃香的手段之一。
2009年9月25日,星期五,小雨
美国老师上课的特点
这两天,连续几次听了几位国外老师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针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由于都是第一次听课,所以印象格外深刻。每个老师的讲课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点。现将总结如下。
一、不同老师的讲课特点
正如国内大学一样,不同的老师、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讲课特点,而且非常明显。
《Cities of the future》一课的老师Spurlock是一位黑人女教师,其讲课形式非常活泼。这次上课,老师首先将学生带出去,到学校的一个公共场所,让学生通过观察行人的行为特点,来思考周围的各种建筑布局的合理性。每人都写和思考,20分钟后回到教室进行讨论,老师点评。之后,老师播放了一个电视片,就是观察路边行人的行为举止。整个课程形式比较活泼,老师讲课也很有特点,腰肢扭动,好像在舞蹈。
《Planning method》课程老师是Mcdonald, 是一位比较典型的白人美女老师,尽管可能已经接近40,但是风韵更增。她这次课程讲述了关于基尼系数的算法及其经济学意义。以及现在和未来金钱价值的计算。这位老师基本上是中国式的讲法。利用多张PPT,配合黑板进行讲解,特点是讲解的非常透彻,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理解和巩固。
《Urban form and the design of cities》课程老师是Sease,是一位白人男老师。第一次课75分钟时间里,他没有写一个字,全部是讲解图片。从杰佛逊的城乡观念讲起,谈及环境保护的觉醒,通过城市发展、森林植被的图片和画片进行讲解。整个PPT全是图片,没有他的一个字。听他的课程需要一个好耳朵。第二次课才知道,上次上课的不是Sease。我的天,臭大发了,我还给他发了名片呢。真正的Sease讲课中规中距。主要讲了道路的设计问题,用了很多的实际图片来说明。
《Theory of Planning》是一位名叫Kaza的年轻黑人,他讲课没用多媒体,只是不停地在板书。这节课程主要是提问和讲解布置的作业内容,就是有关的规划规则和遵守方面的问题。他一会儿奋笔疾书,一会儿口若悬河。可惜的是我大部分听不懂。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recitation》是一门课时较长的课程,两个多小时。是一名叫Tewarl的黑人妇女。她口音很重,这节课实际上是学生的课程作业选修课。根据其他老师出的题目,各位学生自己选择。
《Urban special structure》是中国人宋彦副教授的课。其主要特点是英文速度没有那么快,能够听得懂。而且讲的比较有条理,中西结合。
二、共同特点
尽管这几位老师各有特点,但是他们都有共同点。主要如下:
1作业巨多。在UNC有一个电子版的Blackboard,专门为听课学生提供的各种材料和讲义。通过大量文献阅读,来提高研究生的理论功底和文字水平。
2形式活泼,不拘一格。他们授课形式多样而活泼,课堂气氛比较好。如一般先提问,询问学生对上节课有什么问题。在讲课的过程中,也不断有学生举手询问问题。师生互动比较好。
3没有课本。这6门课都没有固定的课本。复习资料全部是老师给找的大量的文献。这可害苦了我们这些听课的。如果不提前预习,根本听不了。何况我的英语听力水平就像狗尾巴上挂暖瓶——低水平。这两天,头都大了。
三、学生的反应
1大部分学生比较积极,踊跃提问,积极思考。但是也有个别学生比较沉闷,像我一样,一直在听,不知道是内向还是不懂。
2课下学生也十分活跃,围绕老师问长问短。
3关键问题是,他们如此讲课,没有课本,如果依靠老师引导和学生阅读来完成,那需要学生具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能力,才能对学科体系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和了解。
2009年9月26日,星期六 阴转小雨
从基督教看我国的思想宣传工作
来这里整整两个周了。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观察基督教,参加了两次基督教礼拜,一次周五晚上的聚会。总体感觉受益匪浅。当然并非是说我已经心归基督教,作为一个党员,我肯定不会加入基督教。从基督教流行的手段中获得一些启发,对于我党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为此,就形成一篇短文,奉献给大家。
一、宣传的组织性
美国教堂林立,基督教会组织众多,各级组织严密而有序,如在教堂山市,就有华人教会、美国人教会、圣经教会、大学教会等等。值得借鉴的是,在每个地区他们既有纯粹基督教徒参加的高级理论探讨班,又有吸引初级人员参加的查经班,还有专门为培训年轻人而设的教前组织。每个组织都积极邀请和吸引新成员加入,教会不仅是朝拜上帝的地方,而且成为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如笔者曾经跟随调查的一个学人之家,就吸引了70多名刚刚到北卡大学的中国青年学生。其实,这个组织就相当于一个基督教的学前培训班,利用学生渴望交流的想法,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宣传基督教。针对一些对基督教反感或者不信的人,他们常常派专人在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照顾,并不时地宣传基督教义。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员规模在不断壮大,但新鲜血液(党员)大多只在大学生中补充。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各种吸引群众入党的活动非常少,很多单位甚至几年发展不了一个党员,党员活动也缺乏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这种吸收新党员渠道的单一化、党员活动构成的单一化,不仅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长远发展,更影响了党员的影响广度和深度。因此,建议继续发扬老传统,加强我党的少年团、青年团和共产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员的发展梯队,并且在普通的党员活动中积极吸引和号召群众参加,这对于共产党的长久发展非常重要。
二、宣传的规范性
喜欢《访美见闻》吗?喜欢王成新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