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人际亲近的秘诀(5)
“我从未忘记告诉兵士们哈伯德将军所说的话,”吕士纳写道,“我一刻也不怀疑它的真实性,但是,即使不真实,哈伯德将军的意见必然将激励他们努力达到那个标准。”
有一句古语说:“给狗一个恶名,不如把它吊死。”但给它一个好名——看有何结果!
差不多每一个人——富人、穷人、乞丐、盗贼——保全所赐予他的这诚实的名誉,他必定会有新生的希望。
“如果你必须应付盗贼,”监狱长劳斯说,“只有一个可能的方法可以制约他——待他好象也是一个很体面的君子,假定他是规规矩矩的,因之他会有所反应,并把有人信任他引以为豪。”
尊重他人的意见
西奥多·罗斯福接过总统的权杖后,对新闻界说,如果他的决策能有75%的正确率,就达到他预期的最高标准了。像罗斯福这么一位20世纪的杰出人物,最高希望也只有如此,我们更不能自夸了吧?
如果你有55%的胜算把握,大可以到华尔街证券市场一天赚100万元。如果没这个把握,你凭什么说别人错了?
不论你用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或其他什么方式指责别人,你告诉他他错了,他都不会同意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己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永远不要争强好胜地说这样的话:“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大错特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那是一种挑战。那样会使双方剑拔弩张,如临大敌,剌刀见红。
即使双方都有很好的教养,要改变别人的主意也不容易。我们为什么要给自己制造难题呢?为什么要使你自己处在难堪的境地呢?如果你要证明什么,不要让任何人看出来。技巧到家,使对方察觉不出来不是更好吗?
“必须用若无其事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象是他忘记的。”
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在300年前就告诫我们说:
“你不可能教会一个人任何事情;你只能协助他学会这件事情。”
正如英国19世纪政治家查斯特·斐尔德爵士教育他儿子时说的话:
“如果可能的话,要比别人聪明,却不要告诉人家你比他聪明。”
苏格拉底在雅典对他的门徒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你认为自己比苏格拉底高明吗?如果回答是否定的,就不要再告诉别人他们错了。
这么做会有很大收获。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也许确实是错的——你用这种说法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的确是这样的!我倒另有一种想法,但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如果我弄错了,我很愿意被纠正过来。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吧。”
用这种句子——我也许不对,我常常会弄错,我们来看看问题的所在——确实会得到神奇的效果。因为无论什么场合,没有人会反对你说自己不对。
假如你肯定别人弄错了,又率直地告诉他,可知结果会怎样?我举一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明。
施先生是一位年轻的纽约律师,最近在最高法院参加一个重要案子的辩论。案子牵涉到一大笔钱和一项重要的法律问题。
在辩论中,一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对施先生说:“海事法追诉期限是6年,对吗?”
“庭内顿时安静下来,”施先生讲述他的经验时说:“似乎气温一下就降到冰点。我是对的;法官是错的。我也据实地告诉了他。但那样就使他变得友善了吗?没有。我依然相信法律站在我这一边。我也了解我讲得比过去都精彩。但我并没有使用外交辞令。我铸成大错,当众指出一位声望卓着、学识丰富的人错了。”
杰出的心理学家卡尔·罗吉斯在他的《如何做人》一书中写着:
“当我尝试去了解别人的时候,我发现这非常有价值。我这样说,你或许会觉得很奇怪。我们真的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这是必要的。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大部分的反应是评估或判断,而不是试着了解这些话。在别人述说某种感觉、态度或信念的时候,我们几乎立刻就作出判断,‘说得不错’,‘真是好笑’,‘这不正常吗’,‘这不合道理’,‘这不正确’,‘这不太好’。我们很少让自己深思熟虑去了解这些话对其他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有一次,卡耐基夫人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我家布置一些窗帘。结账时,她大吃一惊。几天之后,来了一位朋友,她看到窗帘后,聊起了价格,而后有些打抱不平地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也许她说的是实话,但卡耐基夫人不愿意听别人羞辱自己判断力的实话。因此,身为一个凡人,她开始为自己辩护。她说贵的东西终究有贵的价值,既有高品质又有艺术品味的东西,你用低价格是买不到的等等。
没隔几天,又有一位朋友来拜访,她对窗帘的称赞却使卡耐基从心底认为吃了大亏。她说窗帘很好,只可惜她家的财力有限,恐怕享受不起那些精美的窗帘。卡耐基的反应完全不一样了。
“说句老实话,”她说,“我自己也负担不起。我付的价钱太高了,我后悔订了它们。”
往往我们有了错误,只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难以下咽的事实硬塞进我们的食道,可能我们就不会愿意了。
林肯执政时期,最着名的报人哈利斯·葛里莱激烈地反对林肯的政策。他相信以论战、嘲弄、谩骂就能使林肯同意他的看法。他发起攻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在林肯遇刺的那天晚上,葛里莱还发表了一篇尖刻、粗暴、攻击林肯的文章。只可惜这些恶毒的攻讦从来没有使林肯屈服过。
本杰明·富兰克林撰有一本引人入胜的传记,那是美国一本最着名的古典名着。这本书里一些有关做人处世、控制自己、增进品格的理想建议,非常值得一读。
在这本自传中,富兰克林叙述他如何克服好辩的坏习惯,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最能干、最和善、最圆滑的外交家的经历。
当富兰克林还是个毛躁的年轻人时,一位教友会的老朋友把他叫到一旁,严厉地训斥了他一顿,情形大致如下:“本,你真是无可救药了。你已经打击了每一位和你意见不同的人。你飞扬跋扈,骄傲自大,使人难以忍受。你的朋友发觉,如果你不在场,他们会自在得多。你知道的太多了,没有人能再教你什么;没有人打算告诉你些什么,因为那样费吃力不讨好,又弄得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识了,但你的旧知识又很有限。”
富兰克林的优点是,迅速发现了自己的坏习惯,并加以改正。他已经够成熟,够明智,以致能领悟也能发觉他正面临社交失败的命运。那次批评使他改掉了傲慢、粗野的习性。
“我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富兰克林说,“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武断发表自己的意见。我甚至不准许自己在文字或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不说‘当然’、‘无疑’等,而改用‘我想’、‘我假设’或‘我想象’,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看来是如此’。当别人陈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并不马上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在目前这件事上,好象不太准确等等。我很快就领会到改变态度的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会减少一些冲突。这样做的结果是,当我发现自己有错时,也没有什么难堪的场面;而我碰巧是对的时候,更能使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赞同我。”
喜欢《大智慧成功方案教程——人际的运用》吗?喜欢罗哈德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