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第33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4)

第33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谈(4)

小说: 从春到冬谈养生      作者:徐宪江

其实,这就要根据三秋时节的不同气候特点,在饮食上有所侧重。早秋饮食以甘平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辛辣、煎炸、烧烤类食物。早秋气候干燥,汗液蒸发快,体内水分和营养素流失多,要及时补充水分和水溶性维生素。多食水果和绿叶蔬菜等甘平食物,可以增强脾脏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可选择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银耳、木耳、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西红柿、香蕉、大枣、莲子、禽蛋、糯米、豆腐、葡萄、菜汤等。少食辣椒、酒、韭菜、大蒜、葱、姜、茴香等。

仲秋饮食要清淡甘酸,滋阴敛肺。宜适当进食酸味食物,如蜂蜜、核桃、芦根、乳制品、百合、银耳、萝卜、秋梨、香蕉、藕等,减少辛辣食物。

晚秋要适当进补,健脾补肺。日常饮食中要增加一些含热量、蛋白质,铁、钙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丰富的食物。适当进补,增强体质,可增加抗寒能力。可选择人参、黄芪、山药、大枣、莲子、百合、甘草、鸭肉、鸡肉等。

此外,由于处暑时节的燥气最易伤人肺,而肺是与大肠相表里的,一所以这种燥气不仅伤损人的津液,而且常能引起火们的大便秘结,并可引起各种疾病,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大便是否通畅要引起重视。“欲得长生,肠中常清,欲得不死,肠中无滓”。在这个季节里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宜经常选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鲜梨、白木耳、蜂乳、牛奶、豆浆等。如已出现便秘时可以适当吃些蜂蜜以润肠,也可选用桑叶、菊花、芦根等辛凉生津润燥之物煮水,多吃纤维素类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物和用油煎炸的食品。

处暑时,由于早晚温凉,中午气温仍然很高,暑湿较重,中医称暑湿困脾,所以容易感到疲乏。秋乏是补偿盛夏季带给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是人体在换季过程中随自然气候变化所出现的生理反应,属于机体自我恢复的保护性措施,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过渡生理现象。

但是,秋乏易使人精神不振,还是应设法消除。解除“秋乏”的方法,最好是加强锻炼,经常进行登山、散步、做操等简单运动,辅以作息有度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情绪平静;同时也要注意饮食,特别是一些滋补食品如红枣、莲子、蜜糖、银耳等有利于补充夏天的消耗造成的身体虚弱,改善胃肠功能,适当进食,有利解困。

白露养生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每年的9月7日或8日为“白露”节气。顾名思义,“白露”是气温渐凉、晚上草木上可见到白色露水的意思。

白露后,气候干燥,易使人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因此要积极预防,可适当选用一些滋阴养气的中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对缓解秋燥有很好的效果。

在这个节气中,尤其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等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过敏体质者,最容易引发这些疾病,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调节。一些过敏性支气管哮喘患者平时应少吃或不吃带鱼、螃蟹、虾类等海鲜类食物、生冷炙烩的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以及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多吃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食盐摄入过多,会增加支气管的反应性。此外,不同属性的事物有其不同的性味和归经、具有各自的升降沉浮及补泻作用。不同的属性,其作用不同,适应的人群也不同,因此,每个人都要随着节气的变化而随时调节饮食结构。

白露一过,江南地区的天气由热转凉,肠道传染病也进入第二高峰期。保护肠胃同样不可忽视。如果能做到下面的“四养”,可以有效地捍卫胃肠道的健康。

其一,保暖护养。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患有暴发性胃炎的人,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要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褥,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其二,饮食调养。胃病患者的秋季饮食应以温、软、淡、素、鲜为宜,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

其三,忌嘴保养。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嘴,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更忌暴饮暴食,要戒烟禁酒。

其四,平心静养。胃病、十二指肠溃疡等症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和心态密切相关。因此,要讲究心理卫生,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避免紧张、焦虑、抑郁、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这个时节,真可谓是秋高气爽,如果能抓紧时机外出旅游,真是放松身心的好方式。但有些可能会在出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那不一定是感冒,而有可能是“花粉热”,也就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民间称之为“枯草病”。这是身体对空气中的粒子,如花粉等所产生的过敏反应。当敏感原接触到人体上呼吸道、眼睛等部位后即可发病。

有的人对几种花粉过敏,因此必须分别找出病源,治疗方法也较复杂。有些人经注射花粉或蛋白质后,增强抵抗力,病情好转。有的病人医治无效,这种花粉病在目前来看只能设法避开它,可以搬到没有这种花粉的地方去居住。室外活动时,应带上口罩和眼镜,回家后应沐浴和清洗衣物。过敏体质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和辛辣肥腻的食物。

秋分养生

每年的9月22~24日为“秋分”。“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二是按中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把秋季90天平分成了两半。

秋分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日子。春分和秋分时,昼长与夜长相等。确切地说,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在保持阴阳平衡的问题上不可出现偏颇。

从饮食上来说,应注意养生应因人而异,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原则,防止实者更实、虚者更虚而导致阴阳失调。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即: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老年人常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应忌食大热滋补之品;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痰湿质人应忌食油腻;火热体质的人应忌食辛辣;患有皮肤病、哮喘的人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胃寒的人应忌食生冷食物等。

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方面,也要注重阴阳调和。中医讲究食药同源,食物和药物,在某些方面,如补益或调养人体的阴阳气血之功能是相辅相通的关系。如将乌鸡、羊肉、驴皮、葱、姜、枣等调补阴阳气血的食物或调补胃气的食物与枸杞、淮山、黄芪、茯苓、丁香、豆蔻、桂皮之类的药材适当调配时,可取得强身祛病的功效。

此外,阴阳平衡,也要注意精神调养。最主要的是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避免秋季的肃杀之气,收敛神气,适应秋天平容之气。体质调养可选择重阳登高观景,登高远眺,可使人心旷神怡,所有的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顿然消散。

秋分是胃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有胃病史的人常常由于气温突变而胃病复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也多发生于深秋和初冬时节。

要预防胃病复发,须随时注意胃腹部保暖,切忌食生冷、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饮食要清淡、柔软,且不宜过热、过咸、过甜或过浓。饮食要有规律,尽量定时定量,少食多餐,进食不可快,应细嚼慢咽,以利消化。经常保持心情乐观舒畅,注意劳逸结合,不宜过度劳累,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秋分时节是“贴秋膘”的好季节。“贴秋膘”也就是为了抵抗即将到来的严冬的寒冷多进补,以维持身体内部的平衡。这时要是多吃一些能够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的食品,对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

有人开始多食猪肉、牛肉、鸡肉、羊肉,甚者把人参、鹿茸也一并服用。其实这种大补并不科学,不但浪费,而且还会损害健康。所以最好是慢补,让人体能够吸收和消化,使之恰到好处。秋天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如用芡实、薏仁米、红枣、百合、花生、枸杞、紫米等做粥,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润肺益肾的功效。

寒露养生

每年10月8日或9日为“寒露”。“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意思是露气寒冷,即将凝结,也就是天气将逐渐由凉转冷。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秋冬养阴”,寒露时节,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注意保养体内的阴气,不能离开“养守”这一原则。

茶也是秋季最好的养生饮品。红、绿茶均可。饮茶要因人而异。老年人以饮红茶为宜;妇女、儿童则宜饮淡绿茶;术后病人宜喝高级绿茶;便秘者喝点淡绿茶;胃病者最宜喝红茶;如果是体力劳动者宜喝浓绿茶;若是脑力劳动者喝点高级绿茶,有助神思。

需注意,爱喝酒的人,喝下一杯酒,不仅会使精神受到刺激,而且会使皮肤散发热量。因此,在寒露时节,要注意酒后不要着凉。

寒露时节,早晨充满寒气,使人冷得肌肤紧缩,所以对这种寒气不能忽视。据统计,在气温急剧下降3℃时,如果不注意,就会患气喘和感冒。一过寒露节,天气就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气温下降现象。特别在夜间要多加注意。早上上班时太阳开始露面,天气渐渐暖和,但下午5点回家时气温就会下降。

由于天气由凉转寒,在穿着上也需做出相应调整。总的要求是:一方面要宽松舒展,另一方面又要柔软保暖,并且还要做到及时增添衣服。在衣服款式上要符合“宽松舒展”的要求,不可防寒而穿得过紧。有些人天稍微寒冷就穿上了高领毛衣。殊不知,这些衣物紧紧地“捆”在身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倘若衣领过高过紧,会使颈部血管受到压迫,阻碍营养物质向脑部和眼部输送,进而影响视力,并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可能导致颈椎病。

寒露时节,小孩、老人尤要随时留意,免受风寒。但又要注意适当“秋冻”,即采用中国传统保养法之“薄衣法”。“薄衣法”就是在气候开始转凉时,慢慢增加衣服来逐渐锻炼机体抗寒能力的一种方法。使人体的毛孔处于关闭状态,抗寒的能力就会增强,这对体弱者预防感冒极为有益,当然,“薄衣法”并非要求人去挨冻,其原则是以穿衣不出汗为度,随气温的高低和运动的强度及时更换衣服,避免汗孔大开,而引起风邪寒气入内。

感冒是寒露时节最易流行的疾病。这是由于干燥的空气和不断下降的气温共同作用,使得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如果外界气温低于15℃,很可能受凉而伤风感冒。因此,这个时节的防病要做到加强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防病能力,同时适时增添衣服。此时,慢性扁桃腺炎患者易引起咽痛,哮喘、痔疮患者也会出现加重。因此,防病不可忽视。

寒露之后,树叶黄落,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燥气逼人,天地之间体现了“秋燥”的特征,空气更加干燥,燥气袭肺伤津,易出现喉咽干燥,干咳无痰,皮肤皱干,大便结燥等一派津枯液竭之象。霜降之后,冬季即至,寒潮开始袭来,气候既燥且凉:容易出现凉燥导致的疾病。所以,晚秋九月的天地人变化,均可用一个“燥”字概括。“燥盛则干”,天地人均出现一派干燥肃杀之象。这个时节的饮食养生应当遵守《黄帝内经》“燥者润之”的原则,“忌辛增酸”。总原则如此,但应因地因人而异。

霜降养生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从字面上讲,就是有白霜,表示天气转冷,露水凝结成霜的意思。这个时令该如何养生呢?维持人体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动态平衡以适应季节的变化尤其重要。

调节情绪,远离伤感。暮秋之时,由于万物开始凋落,日照减少,容易使人情绪波动,产生忧郁、伤感的心情。要注意因势利导,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乐观豁达之心,主动增强生活中的情趣,比如读书看报、琴棋书画、种花养鱼、品茗聊天、写作、垂钓等,使情绪得以调适,情感得以升华。

另外,勤奋的工作、广泛的社交、众多的爱好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都可产生视秋而不见的效果。

霜降时节,要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骚扰。很多老年人保养不慎,罹患中风。主要是因为寒冷的刺激,引起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血压发生剧烈变化所致。此外,由于气候骤变所致的剧烈咳嗽也有使已硬化的脑血管发生破裂的可能性。

预防秋季中风,首先要从预防诱发因素抓起。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等,这些疾病是引发中风的根源。中风患者中,90%以上均患有高血压,尤其是平时无明显症状,而家族中有上述病史者,更具危险性,应加以预防。及时重视高血压的防治,可使中风发病率降低50%以上。

秋末冬初,特别是当冷空气袭来时,冠心病、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明显增多。这是由于在外界冷空气的侵袭下,本来中老年人的心血管机能就比较低,这就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炎、肺炎等病症,从而诱发或使原有的心血管疾病加重。因此,在秋末冬初,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及早添衣保暖;平时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晚餐不宜过饱;不吸烟,少喝酒;坚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这样,可以改善心血管的功能和体温调节机能,增强体质,更好地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

霜降时节,还要预防流感。不过要注意,“流感”可不是流行起来的“感冒”。“流感”只不过是“感冒”流行而已。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有的患者认为,患“流感”后“输液”比吃药、打针好得快。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流感”不一定需要“输液”。因为流感是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抗菌素对流感病毒根本不起作用。

从霜降开始,气候逐渐寒冷,动物们忙着最后的采藏食物,准备入穴越冬。俗话说:“补冬不如补霜降。”人体也应开始滋补。中医认为,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这个时节,应以平补为原则。

重视肺部疾病的调养。霜降时节,肺气虚,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人症状会加重,要防止受凉,可服燕窝银耳冰糖羹或燕窝猪肺汤。若患流感、感冒不注意休息及治疗,或体虚抵抗力弱者,易患鼻窦炎,要看医生。哮喘病人对冷空气易过敏,有哮喘的人要保暖防寒,可常服灵芝(以6克为宜)。

霜降之后,由于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寒冷,老年人极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有很多人认为“老寒腿”就是关节炎,其实,“老寒腿”是因工作或生活环境寒冷潮湿引起的关节痛,而非关节炎。预防老寒腿,关键在于防止外感风寒,注意保温保暖,避免受凉伤风;对扁桃腺炎、咽喉炎等急性链球菌感染以及其他慢性炎症,应及早治疗,以免诱发寒腿病。

治疗“老寒腿”,宜采用内服、外治的综合措施。内服可选用祛风通络、除湿宣痹的中药,病重时可用外敷中药如伤湿正痛膏、追风膏等。“老寒腿”发病时,忌用保暖法进行敷治,否则可能会使关节受热过度,加重身体的关节痛症状。也不要过度休息,以免关节周围的血液凝固,无法疏通。最好是在劳累或休息一段时间后,做做膝部运动,以使膝部得到锻炼。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