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秋季养生谈(4)
秋季是感冒、肠炎、痢疾、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是某些气象病,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胃病的易发和高发季节。如何避免或减少这些疾病的发生,对于保证秋季的健康生活非常重要。
多事之秋,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低温的影响是诱发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心脑血管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发病率是较高的。这是因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与强冷空气活动关系极为密切。
研究证实,当气温骤降、风速增大、气压上升时,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在寒冷的刺激下,易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使血流缓慢造成心肌缺氧,严重的可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及其他冠心病症状。因此,多事之秋,要防低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上工治未病”,防止低温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要从细节做起。首要的是要注意季节保健,每天注意天气预报,根据气温增减衣服,不要处于骤冷骤热的环境中。心脏病人应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或高温环境中活动或作业;保持室内通风良好,使室温控制在38℃以下,电风扇不宜对着头部吹;饮食宜清淡,多吃奶类、豆制品、海产品及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足够的睡眠,中老年人一般每天不应少于6~8小时;原来服药的病人应继续服药,当心脏出现不适或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
在秋季,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偏胖或肥胖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头痛、牙痛、关节痛、腹痛、呕吐等症状便要多加留意,一旦症状加重要及时去医院诊治,因为这些很可能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征兆。
中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要掌握心脑血管的发病规律,不能疏于防范。秋季要尤其注意避免冷空气诱发心脑血管病的发作,因此无论外出还是在室内,都应当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手和脚部的保暖。从秋季开始每天要坚持晨起冷水洗脸,睡前热水泡脚,这两点对中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
中老年人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全面健康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并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坚持预防性治疗,这对控制和稳定病情十分有益。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偏胖或肥胖的中老年人要养成良好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吃油腻高脂肪食物,少吃辛辣咸酸食物,多吃些低盐低糖食物。要坚决做到不吸烟、不过量饮酒。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中老年人在秋季要多到户外活动,不仅可强身健体,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而且还能增加身体适应外部气温的能力,为将要来到的寒冬做好身体上的准备。
情绪和精神上突然的变化,可引起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心绞痛,甚至可以引起休克、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因此,患有心血管病的患者工作要有计划,不要忙乱,避免不必要的脑力消耗。如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发生头晕、头痛、眼花、注意力不集中时,最好暂停一下工作和学习,闭目养神,稍加休息。同时在生活中要乐观,乐观者长寿。须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管好你的嘴巴,远离食源性疾患
由于近年来全球气温的升高,在秋季,特别是初秋,气温仍较高,天热使得蚊蝇孳生、细菌繁殖,食物易变质,若不注意卫生便可引起痢疾等肠道疾病。
秋季易患痢疾,在夏季,因高温关系,食欲不振,一到秋天,气候凉爽,胃口大开,吃得多,可是肠胃适应不了,这叫脾虚泄泻。二是夏季爱乘凉,进入初秋,这种习惯还未改变,因而受寒,伴有胃肠症状,这叫寒痢。三是夏季蔬菜吃得比较多,荤腥吃得少,秋天则一般荤腥吃得多些,若增加过多过快,则肠胃受不了,产生功能过敏,这叫过敏肠炎。四是秋季苍蝇比夏季更多,痢疾杆菌的传染途径也多,稍不注意则易得病,这叫菌痢。
防止秋痢,首先要注意健脾,要多食一些扁豆荚、山药、锅巴以及韭菜、萝卜等,这样,即使食欲旺盛吃得多一点,也不会造成腹泻。受了点凉,也不易伴有肠胃症状发生。
其次,要注意消灭苍蝇,不要吃生冷食物。在食荤腥时,可伴食生大蒜,或在肉食中多放一些大蒜泥,以消灭痢疾杆菌。
倘若已经发生了痢疾,不属于菌痢者,可冲服中药“藿香正气水”。它对于消食、止泻痢,去伏暑,治感冒,都有特效,对治疗拉痢也能令人满意。如果发生了菌痢,服用马齿苋拌大蒜泥,亦有良效。
秋季,还有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即小儿腹泻。它主要是通过胃肠道途径传播。因胎儿粪便中含有大量轮状病毒颗粒,且较为稳定,所以污染环境,造成局部流行。另外,因照管人员双手不洁污染奶具、玩具、奶制品等而造成传染也很常见。婴幼儿一旦发病,常有腹泻、腹痛、呕吐、发热等急性胃肠速症状。其中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粪便呈蛋花汤样而且量多。所以,大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严重的可危及生命。
治疗小儿秋腹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要使用抗菌素。临床研究证实,任何抗菌药物都对此病无效。二是不要使用退热药,因服用退热药会大量出汗,加重脱水。如体温过高可采用物理降温。三是少量、多次喂些清淡流质饮食。如有呕吐症状,不可强行喂食,应停喂数小时,使肠胃充分休息。四是足量补液,这是治疗此病的关键。
秋季也应注意饮食卫生和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人。不买变质食品,饭菜最好现吃现做,剩饭菜一定要烧煮消毒后才吃,否则极容易引起秋日常见的传染病,如:菌痢、疟疾等的发生。对于一些秋季常吃的蔬菜,若放置时间过久或隔夜的应忌食,如隔夜的炒白菜就不宜食,因白菜炒熟后,放置时间久或隔夜后食之,在细菌的作用下,白菜内的硝酸盐会还原成亚硝酸盐,可使血液失去载氧能力而引起中毒。
生吃瓜果要削皮或洗净消毒。做凉拌菜时,加蒜、醋、姜等调料,既可调味、杀菌,又可促进食欲。秋季气候干燥,肺阴易损,而吸烟不仅损伤肺阴,久则更会导致肺热叶焦,灼津生痰,甚则肺萎咳嗽、咽干口渴、咯血吐血等病由此而生。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饮酒过多会损伤脾胃生湿蕴痰,上犯于肺,堕阻气道,使肺失宣降,导致一系列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因此秋季应少饮酒。
烟酒也属辛烈之品,对于已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秋季更应提倡早戒烟酒。此外,秋季还应注意餐具的卫生与消毒。每周至少要消毒洗碗布2—3次。
别让气管炎、哮喘找上你
从夏天到秋季,气温转凉,白天晚上温差变化大,或冷或热,最容易造成气管炎。原因有三:一是体质虚弱,稍受寒冷即可发病;二是居室内外污浊空气的刺激;三是由感冒而引发气管炎。
因此,初秋就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是要加强耐寒锻炼,如用凉水洗脸、洗鼻,并保持适当运动;二是预防感冒;三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有适当的湿度;四是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食品;五是戒除烟酒。
哮喘也有心脏性的哮喘,但一般是指支气管哮喘。支气管黏膜的水肿、气管的痉挛使气道变得狭窄,呼吸受阻,并出现咯咯的喘鸣声。发作在半夜较多,持续几小时,有时甚至连续几天。就发病季节而言,秋季最多,顺次为冬、春和夏季。
哮喘的各种诱因中,首位是感冒,第二位是寒冷,第三位是疲劳。烟草、香水、烟雾等也会是发作的导火线。
防止哮喘的发生,必须对成为原因的抗原(灰尘、花粉、螨等)进行防卫,积极预防诱因发生,改善体质,使抗原即使起作用,症状也不一出现。
所谓改善体质,除了全面地进行食物疗法以外,实行干布擦身,做体操锻炼也是很重要的。
戴口罩预防是很有效的。在打扫房间时,为了不吸入灰尘,可避免到户外或者戴上口罩。对待花粉的飞撒,戴上6层纱布缝制的口罩,可减少80%~90%的吸入。
饮食方面,避开刺激性强的山萸肉、芥末、胡椒、咖喱等食物,不吃使体质变差的肉食、精白食品,改食未经精白的谷菜食。
避免周围环境的非特异性刺激。秋天和初冬,气候干燥,在我国北方强冷风的刺激等都是激发哮喘发作的重要非特异性刺激因素。因此哮喘患者应当养成随时收听气象台(站)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自己的衣服,如遇上述天气,最好不外出或采取预防措施(如戴干净的口罩)。如行走在街上,突然遭强风的袭击,应当背风而行,避免迎风饱受冷空气的刺激。
需要一提的是,精神紧张、情绪变化也能引起哮喘。这已被事实证明,但精神、情绪对哮喘病人的影响是有条件的,一般认为,精神因素大多是在哮喘长期反复发作的基础上起作用,少数则是过敏体质与哮喘同时存在的一种状态。在哮喘反复发作数年后,每一个病人都或多或少地有精神因素存在,但其机理不甚明了,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有些病人对某种花草过敏之后,再看到这种花草,甚至纸做的假花草亦能引起哮喘发作,这可能是条件反射的作用。也有的病人对药物存在心理依赖性,如一些病人怕晚上发病,每天晚上必须注射肾上腺素,但是如果在病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给予生理盐水注射,也可产生同样的效果。有些病人病情很稳定,但是在情绪波动、惊恐、激动,甚至大笑的情况下,也可诱发哮喘发作。因此,哮喘病人要保持精神轻松,情绪稳定,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被疾病征服,而要意志坚定,用正确的方式与疾病作斗争。
科学秋冻
秋季天气骤然变凉,这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于是就有一些人急急忙忙地将厚衣服穿在身上,其实这种方式并不是好的养生之道。
我们大家都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春捂秋冻”。所谓“秋冻”,即是“秋凉不忙添衣”。秋天气候转凉,不可一下加衣太多,捂得太严。即使到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穿衣亦要有所控制,让机体“冻一冻”,承受秋天的凉意,避免因多穿衣服造成身热汗出,伤耗阴津,阳气外泄,方能顺应秋天阳气内收、阴精内蓄的养生规律。
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冻。因为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这也包括在睡觉时不要盖得过多,因为这样容易导致出汗伤阴耗津。但是穿衣的情况要根据自身条件来定,不能因为要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则而着凉感冒。
当然,“秋冻”不能单纯地看做不忙添衣,诸如爬山登高、冷水浴、跑步、练功及其他体育运动锻炼,均要讲求耐寒健身,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无论做什么运动,都要注意“冻”字,当周身发热尚未出汗时即当停止,切不可大汗淋漓,从而确保阳气勿泄,阴精内敛,方为标准。
“秋冻”既是顺应自然收敛养生的需要,亦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由于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不忙添衣,不至于伤寒受病,而却能使人体抗御机能得到锻炼和激发,使机体能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御寒耐受力增强,从而避免伤寒等病症的发生,并可起到预防诸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风湿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中风、高血压等疾病发生的作用。
既要“秋冻”,又要不受寒。其原则是无论添衣、运动,均应以汗液将出未出为好。
“秋冻”也要遵循规律,盲目“秋冻”不但不会强壮身体,还会使人生病。
首先,要“冻”得有度。倘若秋末天气已经很冷,却仍然穿着单衣,冻得身体打颤,那就不但增强不了抵抗力,反而容易着凉了。
其次,“秋冻”要因人而异。秋冻是健康人的养生方法,若是病人,特别是有呼吸系统病史的人,如慢性气管炎、哮喘病人、感冒患者则不宜“秋冻”。因为这些病人抵抗力差,寒气稍微强烈一点,病情就会加重。即使没有病,但身体虚弱的人也不宜“秋冻”。此外,老年人、婴幼儿也不能冻着。年纪小的人,身体没有发育成熟,无力耐寒。而年纪大的人,身体已经衰老,免疫力差,也应及时躲避导致疾病的“邪气”,而不能冒着严寒强顶。
再次,在节气变更的时候不要“秋冻”。节气变更的时候对生命的影响很大,许多危重病人往往在节气变化之际,病情会突然恶化。因此在秋凉的时候要比平时更加注意养生保健,而不要轻易尝试“秋冻”。
做好防寒锻炼
秋冬交替之际,何以疾病多发,死亡率增高呢?这恐怕就是人们过惯了“温饱”生活,温度适应能力下降的结果,因此,秋季加强耐寒锻炼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在气候多变的秋天,人们对冷一般都以加衣盖被来御寒,但这是被动的、身外的。而耐寒训练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对体温调节的功能,一旦受到冷空气刺激,大脑能更快地调节,以保持体温的平衡;秋凉后,不妨经受一番冷空气锻炼。加衣不要过早、过多,适当减慢添衣的速度,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使机体受到凉气的锻炼,以增强耐寒能力。经过这样的耐寒训练后,人体的新陈代谢明显加快,人体的产热总量提升,还能明显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促使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的适应,从而提高呼吸道和肺部的耐寒能力。
耐寒锻炼最好选择清晨在户外进行。耐寒锻炼的方式很多,可以选择性地从事一些有氧耐力锻炼,如慢跑、越野跑、骑自行车、游泳、登山、打球等运动。锻炼中,衣着宜单薄,让身体有微冷之感,锻炼后,应注意身体保暖,以防出汗后身体着凉。只要是接触寒冷的运动,都算是耐寒锻炼。不过一般应选择运动量不太大的项目,避免因剧烈运动而突然加重心肺负担。
耐寒锻炼是提高调节反应灵敏度的最有效手段。老年人要有暴露于冷环境的机会,包括不要穿的过于厚实、严密。实际上,过早过度保暖,身体出汗不易觉察,反而容易感冒。
另外,要让老年人有进行户外活动的机会,特别是秋日的清晨。其次就是进行冷适应。从秋天开始,老人要培养用冷水洗手、冷水洗脸,喝冷开水、冷水擦身等的习惯,即使到了冬天也不放弃。
实践表明,冷水耐寒锻炼对预防冻疮、伤风、感冒、流鼻涕颇有裨益。由于这是一个逐渐降温的过程,老年人一般都能适应,而且效果显著。但需注意每次冷水冲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