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秋小说网 > 乡土文学 > 从春到冬谈养生 > 第25章 冬季养生谈(1)

第25章 冬季养生谈(1)

小说: 从春到冬谈养生      作者:徐宪江

冬三月,阴盛阳藏,是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阳气内守,养生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原则。冬三月属肾,应视个人体质状况,即从气血阴阳状况来选择补肾之法,使得肾发挥生命的原动力作用。在冬季,如果做好夏病工作,可使疾病康复事半功倍。

冬天重在养藏

冬日寒冷是冬天最大的标志。寒,实际上反映了阳气的收藏状态.它是由于天地间阳气在蓄藏、储存,而外在释放的能量有所减少所致,是阳气收藏的外在表现。所以,寒不但是冬之气,其实也是藏之气。养生要与天地相应,所以,这个时候人的阳气也要内藏,不要外放。

冬不养藏,春必病温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垢,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其意思是说,冬季气候寒冷,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此时应注意保护阳气,做到早睡晚起,以待日光……注意避寒就温,不要让皮肤开泄出汗,以免闭藏的阳气频频耗伤,这就是冬季闭藏养生的方法。

《素问水热穴论》说:“冬季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即是说,严寒的冬季,自然界呈现出阴盛阳衰的气象,而且阳气潜藏于内。

因此,冬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阳气的潜藏,以敛阴护阳为根本,中医学称之为养藏。所以,生活上应当“去寒就温”,勿使阳气外泄;精神上,要如有所得,含而不放。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得病的大多为壮年之人,而老人和孩子患病的却很少,这很能说明问题,就是现在的壮年人日常生活大多不规律,饮食起居混乱;而老人和孩子却多是生活有序。《黄帝内经》里讲“冬不养藏,春必病温”,意思就是说,如果冬天藏精的工作做得不够,也没有养好的话,到了春天的时候,流行病就一定会找上你。而且,如果违逆了冬季“闭藏”的规律,就会损伤肾脏,并且一到春天还会发生痿厥之疾。所谓“痿厥”,按照中医解释,主要是指手足软弱无力称为痿,逆冷称为厥。

所以说,一年中的阴阳消长进退,支配着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全过程,也是决定人生和死的根本。违背它就会产生灾害,顺应它就不会罹患重病,这是养生的根本法则。这种养生之道,圣人切实地奉行,而愚昧的人却背道而驰。

御寒保暖护两头

冬季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理虚元鉴》说:“冬防寒,又防风。”《养生镜》提出:“冬三月乃收藏闭塞之时,最宜固守元阳,以养真气。”室内温度太低,易耗伤人体阳气;室内温度过高,又易劫伤阴精。冬季阳气闭一藏于内,阴气在外,若调摄失当,过贪辛热暴暖,就会内扰阳气,迫其外泄,或积热于内,形成阴虚火旺之候。到了春天,就会发为瘟病,或诱发宿疾。这也是违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冬养阴”的摄生准则的。

此外,要避开寒冷的侵袭,趋就温暖的地方,不要暴露皮肤,使体内阳气骤然丧失,这是与冬天阳气潜伏相应,培养藏气的方法。如果违背了冬天的藏气,违背了冬天阳气潜伏的基本趋势,少阴之气就不能收藏,肾衰于下而出现注泻阴冷,就会损伤肾气,以致冬天闭藏不足,到了春天将出现四肢无力而逆冷,供给春天生发的能力就减少了。这一点上面已经提到。

御寒保暖,护住两头。棉帽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冬天头上戴上一顶棉帽,能起到一定的防寒作用。因此,人们有“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的说法。人的双脚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少且慢,再加上脚的表面脂肪层比较薄,所以保温能力较差,在一般情况下脚的温度最低,趾尖温度有时只有25℃。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掌受了凉,可以反射性地导致上呼吸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明显削弱。于是,原来潜伏在鼻咽部的病菌,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其他疾病。所以,保温要先保脚,双脚穿上较厚的鞋袜最保温。阳虚者还需补阳气,以御邪寒。

冬季睡眠时,室温20℃一23℃最为适宜,可适当留有小气窗通风换气,但要避免当风吹头。被内的温度可保持在32℃一34℃之间,可使用暖水袋或电褥子调节被内温度。睡前宜用热水洗脚,并保持心情平和,不说不笑。午间可小睡30分钟。晴天要常晒被褥。

冬日还应注意温足。因为人的双足离心脏的距离最远,末梢血液循环较差,加之双脚的皮下脂肪较少,防寒保温能力差,故“寒从脚下生”,下肢受凉,不仅影响两足,还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等,甚或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因此,冬季双足的保暖至为重要。另外,~睡前用热水洗足,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足部的血液循环,可安神宁志,有益睡眠。这对于下元虚冷、阳气难以布达四肢、双足不温的老年人,更是保健的有效措施。

这里又有一个值得提醒的问题,就是许多人冬季只要温度,不要湿度。大家通常最关心的可能就是家里的温度够不够,可是,你也许会注意到,温度太高的房间呆起来并不舒服,往注会出现干燥上火,这就是平常不太关注湿度的缘故。冬天湿度大时,会加速热传导而使人觉得寒冷;室内湿度过低时,因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大量散失而感到口干舌燥,并易患感冒。所以学者们认为,相对湿度上限值不应超过80%,下限值不应低于30%。然而,人的体感并不是单纯受气温或湿度的影响,而是两者的综合作用。通过大量人群实验提出的冬季最宜人的室内温、湿度是:温度18℃一25℃,湿度30%~80%。在装有空调的室内,室温为19℃一24℃,湿度为40%一50%时是最舒适的。

因此,冬季应注意居室湿度,如相对湿度低了,可向地上洒些水,或用湿拖把拖地板,以增加湿度。如果是用火炉取暖,那么,可将一壶水放在火炉上,水汽蒸发后,可增加空气中的水分,相对湿度就不至于因室内温度增高而下降。若是用电暖炉或其他暖气系统取暖,则可用一条大毛巾湿了水晾在室内,水分蒸发时,便可增加室内空气中的水分。此外,如在居室内养上两盆水仙花,不但能调节室内相对湿度,还会使居室内充满清香,显得生机勃勃。

早睡晚起,精力充沛

冬季宜早睡迟起。冬三月,寒气凛冽,天地闭藏,为避免寒邪侵袭,起居调摄应顺乎于自然。早晨必待太阳上升,寒气减少,再行起床,无使受寒以扰乱体内阳气。在去寒就温的时候,注意不要过暖,避免汗泄使阳气屡夺,导致外无以固,内无以守,失其养藏的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求其温暖,使人体阴平阳秘。特别是阳气不足的人,当风起骤寒之时,尤宜早卧晚起。

但冬日阴虚于内,应顺冬藏之令而养阴,为什么这里要强调养阳呢?因冬日阳当密藏,不应扰动,阳动则伤阴,故提醒人们在养阴的同时,当注意无扰乎阳也。

这个“晚”是以太阳升起的时间为度,即所谓“必待目光”,并非赖床不起。因为,冬天的早晨在高压影响下,往往会有气温逆增现象,即上层气温高,地表气温低,大气停止对流活动,从而使得地面上的有害污染物停留在呼吸带。这时如果过早起床外出,就会深受其害。

所以,冬季忌起得太早。但是,冬季也不宜恋床贪睡,如睡眠时间太长,超过了生理的需要,就会引起新陈代谢下降,气血循环不畅。一般来说,冬季睡眠时间有8小时即可,老年人可适当增加睡眠时间。

但在冬季,有些人喜欢赖床,觉得被窝里暖和,赖床舒服,他们不肯承认这是个恶习,认为“万事不如背在席”。

赖床不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任何益处。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过“久卧伤气”的理论。长期赖床,造成气血流通不畅,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低下,体内的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导致肌肉萎缩、脑力衰退,或痰湿内生等症。因此身体状况必然差,于是更想赖床,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越赖床体质越差。与“生命在于运动”相悖,终招病魔缠身,影响寿命。

冬天重在养阴

冬季是自然界阴气最旺盛、植物收藏、动物冬眠的时期,人体也要与自然界阴气相应,顺其闭藏之性,“静而向内”,使自己的阴气得到充分的收藏和养护。

冬季进补要养阴

每当冬季来临,人们为了身体的健康,都要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补。俗话说“春夏补阳,秋冬补阴”,冬季进补要视机体阴阳盛衰而进行。

冬季还是饮食补养的最好时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尤其是冬至日进补最好。因为冬至是冬三月气候转变的分界线,从冬至之时阴气开始消退,阳气逐渐回升,在闭藏中含有活泼的生机。如此进补,药力易于蕴藏而发挥效能,是虚弱之体调养的最好时机。

冬令进补之所以要以补阴为主,是因为在经过漫长的春夏炎热之后,人体的亢盛阳气消耗了大量的阴液,再加上秋季天气干燥,又使阴液受损,如果在冬季再大事补阳,势必会造成阴精的虚损,最终使人体出现阴阳两虚的现象。壮阳必须有阴精的基础,否则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秋冬补阴还有一个含义,即秋冬大自然以闭藏为特征,人体要适应大自然的特点,在冬季要注意保存阴精,切忌食用助阳耗精之品。过去,人们常认为冬季寒冷,应该补阳。于是,天天用羊肉、狗肉、鹿茸、海马、黄芪、人参等大量补气、补阳之品,想以此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使人精力充沛。结果,导致人体性欲亢进,从而在冬季房事增多,导致阴精亏损。

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养生学认为,“秋冬养阴”,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热,最宜食用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如团鱼、木耳、藕、芝麻等物都是有益的食品。冬季进补,多以羊肉、鹅肉为主,鸡与鸭亦可。北方气候严寒,宜用温补,如鹿茸、龙眼、肉桂等;南方冬季严寒而干燥,进补宜用温润之品,如熟地、菟丝子、桑寄生、人参等。为了避免维生素缺乏,应摄取新鲜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及绿豆芽等。古代养生家多提倡深冬的早晨起床时喝些热粥。《饮膳正要》中认为冬季宜服羊肉粥,以温补阳气。如若在粳米粥中加点大枣、红小豆可使人觉周身温暖,精力倍增。

但是,进补必须讲究科学,根据不同的体质进行辨证调补,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般说来,需要进补的人可分为四种类型: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怎样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进补的药物呢?如果经常感到四肢无力、精神疲乏、讲话声音低微、活动一下就出虚汗的人,大多属于气虚。可选服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如果面色萎黄、口唇苍白、时常感到头晕眼花、心跳乏力、失眠、耳鸣心悸的人,大都属于血虚,可选服阿胶、桂圆肉、十全大补丸和滋补膏等。若手脚不温、比平常人更怕冷,有的还可能出现性机能衰退或遗精、遗尿等症状,这多属阳虚。可选服鹿茸片、参茸片、全鹿丸、龟龄集等药物。阴虚的人,经常有低热,下午升火,面部潮红,晚上有盗汗、手脚心发烫及口干、眼目干涩等症状。应选服天门冬、麦门冬、龟板或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琼玉膏等药物。

脾胃虚弱的人在受补时,还需要先健运脾胃,以免虚不受补。因脾胃不健,可致气机凝滞,如重脾胃之虚,致使药力难行,体虚愈甚。故此时用补,当以健脾为先,即使补脾,亦当用来补不滞之品。

进服补益药,要注意用量及方法,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在进补中,如遇伤风感冒、炎症发热等情况,应暂停服用。

滋阴比壮阳更重要

冬季虽然气候寒冷,需要进食些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坚果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各种保暖设施如暖气、羽绒服等一应俱全,而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冬天不冷反温,如果不注意补充新鲜蔬菜水果,增加户外活动,有些人就容易产生内热,出现鼻咽干燥、口腔溃疡、鼻出血、牙龈肿痛、皮肤干燥、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都是由于人们人为地改变了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从而引起体内阴阳失衡所致。因此,冬季要注意滋阴,甚至可以说,滋阴比壮阳更重要。

有的男性认为,滋阴,那是女人的事,跟我们男人无关,说我们要壮阳还差不多。这样想就错了。打个比方,如果我们将人体的代谢系统比做一个容器,我们不停地往里面塞好吃的东西,越塞越多,结果呢?人体的代谢系统能力是有限的,东西吃多了,超过了人体的需要,就会在身体内沉积,产生浊气,演变成内热,内热化火,火具有向上的特性,这时人体就会感到头昏脑胀。曾经有一中年男性,经济条件不错,成年累月地进补,越补却越没精神,脸色铁青,身体虚弱。他生气不已,越想把身体搞好,越是事与愿违。难道这些养生的东西都是骗人的?一气之下,他把所有的补品都扔掉了,每天吃粗茶淡饭,不去刻意追求这些所谓的进补了。奇怪的是,一年之后,他发现自己身上有劲多了,身体出奇的好。于是,他去向医生咨询心中的这些疑惑,为什么会越补反而身体越差呢?医生告诉他,对于他这样虚弱的身体,补品当然可以吃,但要先调理好脾胃,否则,脾胃运化不好,吃了补品也不能吸收,反而会在体内产生郁火,灼伤津液,体内就像烧着锅炉一样,当然就没精神了。而他后期天天粗茶淡饭,无意间把脾胃调理好了,身体自然就强壮了。

在冬季也要适当地食用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同时,因我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有很大差异,虽然同是冬季,进补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北方冬季寒冷,可以进补温热的食品,如牛肉、羊肉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则应以清补甘温之物,如鸡、鸭、鱼类为宜;气候干燥的地方,如西北地区、高原地区,应多吃甘润生津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

滋阴是养颜的根本

目前不少女性为了养颜护肤,不惜花费高价购买昂贵的化妆品、护肤品来美容,然而却不甚理想。其实,对于女性来说,追求容颜娇美重在滋阴。滋阴是养颜的根本。这是因为,如果阴气不足,不足以涵阳,体内就会出现火气。

皮肤干燥,容易起皱,是皮肤缺少水分的象征。中医认为这与机体阴虚有着密切关系。平时多服用一些滋阴的药膳或食物,能使皮肤变得滋润、细腻。

滋阴药膳是指选用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如西洋参、沙参、石触、天门冬、麦门冬、枸杞子、山茱萸、生地、女贞子、龟甲、鳖甲、哈士蟆等,配以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食品。食用后具有滋阴补血、填精生髓的功效,而使皮肤水分增多,皱纹减少,面容变得滋润光滑。

滋阴食物的属性一般偏凉、偏寒,具有清虚火的作用,脾胃虚寒、胃脘经常疼痛、大便溏薄者不宜多吃。常用的滋阴食物有:甲鱼、龟肉、猪肉皮、老鸭肉、鸡蛋、银耳、小麦、酸奶、蜂乳、燕窝、萝卜、菠菜、白菜、苋菜、绿豆、甘蔗、茭白、西瓜、香蕉、桑葚、柿子、白果等。

这里,顺便说一说阳虚体质的人的滋补养颜法。

阳虚体质之人,由于体内的热量较低,因此比一般人要怕冷,面色常常暗淡、苍白无华。平时经常服用一些温阳的药膳或食物,能改变体质与面色。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