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秋季养生谈(1)
秋三月,是寒热交替的季节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对于人体来说,可以说是“多事之秋”,养生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秋燥是秋季最主要的特征,养生宜顺时而动,以“和”为贵。要调和情志,远离悲秋;秋冻有节,和用强身;健身锻炼,动静和谐;饮食调和,润肺防燥。
秋天重在养收
《黄帝内经》中说:“秋令之应,养收之道。”因为秋天是阴长阳消的时候,人体经春夏发萌长足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阳气收藏得好了,体魄才能涵养,才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
入秋暑未消,养收要记牢
秋季气候干燥,一日中温差较大,是陈病易犯、新病易染的季节。这时外感染多见,通常发病较剧烈,病程较长,且易并发其他呼吸道感染;由于冷空气的刺激,慢性咽炎也可能加重。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喉痛、声嘶、干咳、胸闷,老年人更易发生气喘、气管炎、肺炎、风湿痛、神经痛等症。寒冷也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血压升高和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的骤发。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规律,我们也必须适应季节的变化,注意养生保健。
调节生活节奏,安排好生活起居。身体虚弱者或慢性病人,尤应随时注意增减衣服,搞好体温和饮食调节,预防呼吸道感染。要从各人的不同情况出发,理解“春捂秋冻”。中青年人不要过多过急增减衣服,以适应变季,增强体质。但体弱病患者,“秋冻”要适度,老年人秋装宜暖不宜冷。
抓紧秋高气爽的良好时机,加强身体锻炼。俗话说,“秋收不实,冬藏则虚”,意思就是说,秋季不注意养生,就难以抵御冬季疾病的侵袭。所以在秋季应早睡早起,呼吸新鲜空气,利用公休时间,进行健身活动。老年人和体弱多病者则应因人因时制宜,气温骤变或大风大雾时,可改在室内活动。室外锻炼时间最好在上午10时、下午4时气候较暖的时间进行。
饮食调养应以清淡甘润为主,掌握既有营养滋补,又容易消化的原则。多吃些萝卜、西红柿、菱角、鲜藕、莲子、山药、荸荠、豆腐、银耳、梨、柑橘、苹果、香蕉、菠萝及面筋、赤小豆、薏仁米、鸡肉、鸭肉、牛肉、鸭蛋等,多饮开水、淡茶、菜汤、牛奶、豆浆等,也可吃些桂圆、大枣、芝麻、芡实、龙眼、蜂蜜等性柔温补食物,少吃老姜、生葱、生蒜、胡椒、花椒、芥末等辛辣香燥之品以及熏烤、烈酒、肥腻之食。有胃病、风湿病的人,应尽量不吃生冷食物。
早卧早起收神气
秋季天气转凉,人体的阴精也与自然界一样“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敛藏内养五脏,因此这时节要注意合理安排睡眠,以顺应自然之气。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指出秋季六节气应早睡早起,这是适应秋季养收之道的起居方式。
早睡早起可以使人体阴精随着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而收敛于体内,阳气舒展。早睡,以顺应秋季阴精的收藏之象,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使肺气得以宣发、肃降。这种作息时间很好地实现了“秋季养收”的目的。这就是应秋季收敛之气,调养人体“收气”的道理。如果人体违背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飨泄的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另外,早睡能补充夏季的睡眠不足,也是增强体质的一种方法。医学研究证明,脑血栓的发病率在秋季相当高,大多是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所以在秋季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那么什么时间睡眠才算是早睡早起呢?秋季的起居时间一般以晚上9~10点睡,早上5~6点起为最好。这时适当的午休对身体也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午后歇息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此时的睡眠,具有不可忽视的保健作用。睡眠充足对健康是十分有利的,而贪睡则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除了睡眠的时间有讲究,就连睡眠的姿势和方向也有很大学问。我国古代养生学家对于睡眠方位有一定的论述。
《四时调摄论》中说:“秋三月,生气在午;坐卧宜向正南,仲秋之月,生气在未,坐卧宜向西南方;季秋之月,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还有:“秋三月卧时,头应向西,作事利益。”都指出秋季坐卧宜朝西南方。而秋季头向西也是应秋气旺于西方之理。因此,应秋时所旺之气而卧,以顺应自然,协调阴阳。
在秋季睡觉的姿势也是有要求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右侧弓形卧对人体健康比较有益。中医认为侧卧可以使全身得到放松,自然弓形可以使四肢自由变动,并且使精气不散,所以说秋季以右侧弓形卧为最好。但也有少数人不适宜这种睡眠姿势,所以要因人而异。
秋季宜收不宜散
秋天的3个月,是万物荣盛丰收的季节。天气晴朗,多风少雨,地面比较干燥。心理调节方面应注意使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气平和,以躲避秋季的肃杀之气。在身体的精气神方面也应注意“收”,而不像夏季那样“开泄”,这样才符合秋季的养收之道。
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凋零,常使人触景生隋,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特别是到了晚秋时节,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许多人心中会引起凄凉之感,出现情绪不稳、易于伤感的忧郁心情。
秋季人们情绪低落,在志为悲,易产生悲伤感,尤其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花木凋零之境,不免勾起往事,心情忧郁,大有“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感,从而备觉凄凉、冷落。
因此,在这个时节,尤其要注重精神的调养。
怎样预防或减轻“秋愁”?向你推荐几种比较有效的办法:
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多做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多呼吸新鲜空气。
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猪肉和豆类等,有利于消除抑郁情绪;在情绪低落时,可适当饮些咖啡、绿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从而促进神经系统兴奋,改善心境。
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跳舞、唱歌等。少去一些草木枯黄的荒凉旷野,而多登高远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饱览秋日美景和累累果实,定会心旷神怡,“秋愁”全消了。都市上班族经常到野外散心、运动,能增强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对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安抚作用,可排解忧愁,防止抑郁。有条件的话,不妨参加瑜伽等比较轻松的室内运动,让心情得到彻底放松,提高生活和工作激情。
此时当坚持锻炼气功慢跑,以调节情绪,振奋精神,增强意志。从而促使其精神健康,有利于消除烦恼,排遣忧愁。气功慢跑是气功与跑步或散步相结合的有益运动,是在跑步或散步中进行气功锻炼,亦是气功在跑步或散步中的具体应用。具体方法是:保持跑步姿势,头正颈直,上身微向前倾,双目平视,两手自然握成空心拳,前臂弯曲90度。采用自然腹式呼吸,鼻吸口呼或口鼻同时呼吸。嘴唇微张,舌抵上颚,让空气由齿缝出人。呼吸宜均匀深长。全身放松,保持乐观心情,意守丹田,摒弃一切杂念。跑步之前原地站立,或缓慢行走,调节呼吸,再迈开两腿缓慢小跑。开始宜短距离,而且逐渐增长。时间长短应根据身体情况,以感到全身微有汗出为准。体弱多病者可采取慢跑与散步结合的方法,即跑几步,走几步,随体力增强增加跑步量。跑步时,步子要迈得大一些,脚要踏得稳一些。两臂随之前后摆动,尽量用脚尖着地,以增加锻炼效果。
秋日里,要少看一些感情缠绵、充满失意情绪的小说和电视剧;同时,也要少一些怀旧情绪,多想美好的未来。
秋日最宜登高峰
登高爬山,乃古今中外广为推崇的一项健身体育活动,现已发展为登山运动。在我国古代,登高是文人骚客纵情和健身兼顾并益的高雅之举。民间则盛行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相约登高这一极富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风俗,有“秋高听鹿鸣”、“重阳登高饮菊花酒”之乐事。
我国历史上许多诗人、旅行家和养生家无不对登高怀有浓厚的兴趣。李白遍游祖国名山大川,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无数壮丽诗章。苏轼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极富人生哲理的佳句。高濂主张“秋则凭高舒啸,临水赋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更是一生纵情山水,游踪遍及大江南北,写下闻名中外的《徐霞客游记》。
高山峻岭和奇峰异景,气势神奇纷呈,倘若常临其境,既能豁达心境,亦能调节生活,陶冶情趣,振奋精神。秋日登高,能增强机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从运动健身方面来讲,经常登高爬山,使人体可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之目的。因为一定高度的高山的大气中,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的负离子含量很多,大气压降低,能促进人体生理发生变化,所以对哮喘等上呼吸道疾病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并可降低血糖,增高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即使在山中进行攀登锻炼,亦能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血糖轻度下降。这些均有利于人体健康。
秋天气候变化无常,号称“多事之秋”,常有“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或“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发生。所以登高爬山不能盲目进行,宜选择好天气,一旦遇气候反复,则应及时增减衣服,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以温秋凉,以润秋燥。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或体质虚弱者宜量力而行,以保无虞。
秋天重在养阴
《黄帝内经》里有“秋冬养阴”之说,这是因为人体经春夏长足发萌之后,将进入收藏之时,此时对阴精一类物质的需要量增加,如果阴精能够充足,则能为入冬后的潜藏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养阴,及时进补
预防秋燥,要重视保养体内的阴气。古人云:“人与天地相参应,与四时合其序。”是指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气候息息相关。人体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中医认为,春夏属阳,秋冬属阴。秋风渐来,天气渐凉,各种植物自然成熟,进入收获季节,由“长”转向“收”的收敛过程。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秋季是一种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的改变,随“长夏”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在养阴方面,养人体中的津液等属阴的物质是至关重要的。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秋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会发生燥邪为患。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脏喜欢清润的气候和环境,而秋天的燥邪最容易伤害肺脏,易伤其阴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由于肺主呼吸,外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秋凉渐趋,气候干燥的时候,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艳阳高照,故表现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一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而凉燥伤人,则常不热或微发热,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由此可见,秋天养生主要要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这是秋季养生的主要原则。
秋季养阴润燥,宜多吃水果。水果不仅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果糖、维生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粗纤维、微量元素等,而且芳香鲜嫩、饱含水分、润甜可口。而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分湿润的季节特点,常会令人出现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嘴唇干裂出血,甚者干咳无痰等燥热伤津症状,因此,水果是此时最佳的时令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有助于润肺养阴生津,如生梨、柑橘、甘蔗之类,尤其以柚为最佳滋阴果品。《吕氏春秋》中有:“果之美者,有云梦之柚。”柚的果肉酸甜,刺激食欲,消食开胃;汁液润滑通便;柚皮浓煎代茶,有通气消积之功效。
秋季饮食宜用甘润、平和之品,而忌用辛辣煎烤等燥热食物,对生冷寒凉之物亦应忌食。可常食萝卜、梨、枇杷、荸荠、苹果、柿子、杏仁、薏苡仁、芝麻、核桃、芡实、白果、银耳、藕粉、腐皮等,这些食物有清肺润燥、降气化痰止咳之功效。在晚秋近冬季节,若能在每晚临睡前用l~3个胡桃肉(连紫衣)与1—3片生姜同嚼后咽下,连服数日,对防止气喘的发作有很好的效果。民间有“秋藕最补人”一说,在凉而燥的秋季宜常食藕粥,或用糯米灌人藕眼中煮食,是清心健身、补血润燥之良品。用荸荠煮粥亦可常食,有凉润清热之功效。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天气温逐渐下降,进入了秋季进补的季节。但是夏天气温高,大部分人胃口不好,日常吃的大多是瓜果、粥类、汤类等清淡易消化食品,脾胃活动亦随之减弱。如秋凉后马上吃进大量猪、牛、羊、鸡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势必会加重脾胃的负担,迫使胃肠加紧工作,造成胃肠功能紊乱,无法消化吸收,甚至还会造成胃肠疾病。
进补的原则是既要营养滋补,又要易于消化吸收。芡实是秋季最佳的食物选择,它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占74.5%,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维生素、核黄素、灰分、树脂等多种营养物质,而脂肪只含有0.2%,所以极易被人体吸收。如果能在进入秋凉后脾胃功能尚差时,及时食用本品,则不但能健脾益胃,还能补充营养。食时可用芡实米与绿豆、薏苡仁、红枣、花生或与百合、冰糖同炖食,有补中益气、开胃清热、润肺之功效。也可用芡实与瘦肉、牛肉、鸡肉等一起炖食,可补养强身,是适时妙品。若平时消化不良,或热天出汗多又易脾泻者,可经常用芡实煮粥或煮红糖水吃。经服芡实调整脾胃后,再吃较多的难消化食品,人体就可适应,对身体就无碍了。
老人们应根据体质以及环境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适宜的滋补品。入秋宜用银耳、沙参、麦冬、虫草等滋润之剂。仲秋至暮秋时节,人体精气开始封藏,进食滋补易被机体吸收纳藏,身体虚弱者及慢性病人可对症适当进补些鸡肉、牛肉、红枣、莲子等食物。
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有阴虚、阳虚、气虚、气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具体包括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鸭蛋、菠菜、梨等,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及中药配用则功效更佳。此外,秋天养生,同样不能忘记药物调治。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