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春季养生谈(2)
春季应该多旅游,尽管一年四季皆可旅游,但还是以春游为最佳。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时节,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进入绿色的世界,那幽静的环境、温煦的阳光、绚丽的山光水色,该是多么美啊!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春游不仅能使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而且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不过,春游要因人而异,春游活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活动,一般来说,适应于身体健康、无急慢性病的中青年和老年人参加。而对体质较弱或大病初愈的人来说,可参加短途、短时间的春游活动,并随身携带常用药品,以备急用。
春天重在养阳
春天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主生发,万物生发,与肝气内应,所以养生之道要以养肝为主,要顺应自然的阳气变化,向上向外疏发人体的阳气,在阳气弱到强逐渐旺盛的过程中调理脏腑机体的功能。
阳气是生命的源动力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人的生命活动和世间万物一样,是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结果,人体的阳气有温暖身体,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推动血液循环,抵抗有害因子侵袭等许多作用,换句话说,阳气是维持人体各种生命功能的能量与动力。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一切生命现象,不论植物、动物,还是人,都遵循这个规律。阳气的特性是喜欢自由自在地生长活动,最怕被压抑和约束。春夏均属阳,春为阳中之少阳,夏为阳中之太阳,在养阳方面这两个季节有许多共同之处。所谓养阳,指的是顺从阳气向上向外生长的特性,使人体的阳气得到长养和疏放。春季养阳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顺阳疏放。即顺应春季阳气上升生发的特性,从心身两方面疏放阳气。精神上要更乐观开朗,保持轻松开放的心情,多与人交流,使精神舒畅,情绪得以宣泄,尽量避免发怒;形体上要舒展筋骨,开放穴道,使毛孔疏松,并多到室外散步等;穿着应宽松自然,避免衣物束胸束腰太紧,让身体的阳气能够自由升发而无阻碍。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汇,即头部是阳气汇集之处,春季人体阳气随自然界的生发之气也开始由潜藏渐渐活跃升腾,此时要顺势而动,保持头部放松,不宜戴过紧的帽子,头发也不应扎得太紧等。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助阳散热。冬天人体阳气潜伏于内,再加上为了御寒,人们多呆在室内,经常使用暖气、炉火取暖,并会多吃热性的食物和补品,一个冬天下来,体内多有郁热蓄积。当春天到来时,特别是晚春,大自然气温不断上升。此时,人们在饮食方面,要遵守《黄帝内经》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就是说,春天人体的阳气应该与自然界的阳气一同升发,故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既能温补阳气又能帮助阳气生发的食物。根据性味原理,应吃一些味辛性温,入肺经的食物。温能补阳,辛能发“阳,人肺经又可以使皮毛的毛孔打开,有助于郁热发散。而且初春多风寒,辛温的食物能解除、驱散体表的风寒邪气,更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如韭、蒜、葱。但是,对于阴虚或阳盛体质的人来说,吃这些东西并不适合。辛温的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较大,有胃病的人也要少吃。春天常人应早起,多到室外活动,并注意少吃热性食物,适当吃一些辛温发散和升提的食品和药物,如薄荷、荆芥、补中益气汤等,帮助体内郁积的阳气向外发散。
养阳护生。一年之季始于春,春季主“生”,春季养阳还体现在护生忌杀方面。人们应处处爱惜植物、动物等各种生物,不要任意砍伐杀伤。因为保护自然环境在人类养生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植被的破坏,会对气候产生不利的影响;过度杀害动物,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等,这些最终都会伤害到人类自身的健康。由于人类的滥砍滥杀,使地球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现实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明代的《遵生八笺》一书说:“春三月木旺,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欲安其神者,当止杀伤,则合乎太清以顺天地发生之气。”古人认为春季养生安神的重要之处,在于顺应生发之气,避免杀伤的行为,很值得我们现代人效仿。
阳气生发,适当春捂
古人教给我们的“春捂”智慧。
春天阳气始发,尚有冬天的余寒,人们仍觉得很冷。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较大,常有寒潮来袭,加上春季多风,稍不注意很容易受到风寒之邪的侵袭,使人患感冒等疾病,或诱发旧病。而且春季人体皮肤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下降,故更应注意避风防寒,春季在穿衣盖被方面,宁可偏多,不可贪凉,尤其是清晨与夜间;随着气温回升,衣服要渐渐减少,并随时注意天气的变化动态,气温下降,又要及时添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捂秋冻”。
“春捂秋冻”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初春阴寒未尽,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人们逐渐去棉穿单,但北方冷空气较强烈,气候亦多变,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那样冷酷,但由于人们穿着的变化和心理上准备不足,加之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易感邪而致病。所以养生家认为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宜顿减,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因此春季在穿着上,要遵循“春捂”的原则,注意防寒保暖,适量增减衣服,这对婴幼儿、老人、孕产妇更为重要。清代养生书《老老恒言》说:“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明确指出,春捂的重点在于身体下部的保暖,穿衣要上薄下厚,古人称之为“养阳收阴”,可见春捂防风寒有所谓收敛阴气的作用。
穿着宜柔软保暖。春天里,尽管天气转暖,但是气温变化还很大,尤其是晚上与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因此,穿着宜保暖。为了与大地回春的自然美景相应,衣着的颜色宜偏淡色带鲜艳,女性可选粉红、淡蓝或奶黄等颜色,让人产生一种淡雅素洁、朴素大方的美感,男性则可选择米黄、靛蓝等颜色。当然,还应根据自己的性格、喜好、高矮、胖瘦以及经济状况来选择衣冠穿戴。自己喜欢,穿着自信、精神,心情自然愉快,也有益于养生。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年轻姑娘出于爱美,往往在早春时节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装,甚至是裙长不及膝的超短裙,这样对身体不利,也有违养生家所谓春时衣着“下厚上薄”的主张。如气温太低,特别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穿裙服,暴露在外的下肢会因风寒的侵袭而出现发凉麻木、行动不灵、酸痛等不适,特别是膝关节处皮下脂肪少,缺乏保护,对冷空气的侵袭较为敏感,受寒后更易发生局部麻木、酸痛等症,久之会引发关节炎。
那么,春天穿裙子如何防寒呢?首先要选择厚实服帖的薄呢、灯芯绒、粗纺花呢、毛织品、再生毛及加厚化纤类织物作裙料,因为这类衣。料制作的裙子一可以御寒,二不易被风吹起。其次早春不宜穿短裙,最好是穿筒裙、长裙和旗袍,长度以过膝10厘米以上为宜。第三要注意天气变化,根据气温和湿度及时更换服装,在寒冷及阴雨的天气不宜穿裙服,尤其是不宜穿裙子和透明单薄的长袜在室外行走。还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注意多活动膝部,按摩膝关节,改善肢体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耐寒抗病能力。
此外,防寒重在防背寒、脚寒,疏阳散热重在头部的开放。因为背部是经络——督脉循行的部位,被称为人体的“阳气之海”。老年人阳气不足,更应当注意背部保暖。比较方便的穿衣方法是衣服外面加穿一个坎肩,既不影响双手活动,又防御了从背后来的邪风,达到护卫阳气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春捂与养阳的关系,养阳需要发散,有时与春捂防寒会产生矛盾,故应特别注意。早春时节以防寒为主,晚春以发散阳气为主,也就是说在初春尤其应注意“春捂”。春捂与养阳的关系处理得好,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能相得益彰,春捂防寒,收敛阴气,可以避免阳气的损伤。而养阳、发散阳气,则可增强阳气的防御能力,从而避免寒邪的侵入。
春季养阳,重在锻炼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过:“养身之道,常欲小劳。”这里的小劳说的就是运动。懒洋洋的身体蛰伏了大半个冬季,人体内的阳气迫切地需要释放出来,因此我们养生也应随春生之势而动,让体内的阳气向外升发。
在春季里,有些运动非常有助于人体血脉的通畅,能够帮助人们从厚重的冬季里走出来,你不妨一试。人们可根据年龄、体质、健康状况等不同来选择运动项目,进行不同运动量的锻炼。年轻人可选择跑步、爬山和各种球类运动,老年人可选择慢跑、散步、太极拳、舞剑、做医疗体操等;少年儿童则以跑步、跳绳、打羽毛球、做广播体操为好。
下面说一说几个尤其适宜在春天进行的锻炼法。
跳绳是一项特别适合在春季进行的健身运动。持续跳绳10分钟,相当于20分钟健身操或30分钟慢跑的运动效果。跳绳运动可以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的功能。
放风筝有调节视力、消除眼肌疲劳、转移心志等多重功效,对精神抑郁、视力减退、失眠、健忘、瘦弱等症状都具有一定的治疗和改善作用。不妨看一看风筝的特性:在天上飞得高高的,总要用眼睛去眺望。春天是肝的生发之机,远眺利于舒发肝气,而肝主目,故远眺对人的眼睛很有好处。宋代李石认为,在放飞风筝时“张口而视,可泄内热”。放风筝时还要注意吸收天地间的阳气,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之处放风筝,会使人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略,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为防止放风筝时出现眩晕,建议中老年人放风筝前先做5至10分钟的颈部推拿活动;此外,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颈椎病者,放风筝时要保持头颈部相对稳定,避免运动幅度过大或突然迅猛转头。
春天是养肝脏与脾脏的季节,也是某些旧病容易复发的时节,以下的健身操,对健身强体和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一脚跨步伸向前,轻轻踮起脚跟,再轻轻放下脚跟着地,做几次;再换另一脚,重复以上动作。做几分钟以后,感觉头目舒适即可。它有舒肝健脾、舒经活络的功效,能帮助排除冬季体内过多的热气,是适合春季的养生运动。
对于不同体质的人来说,春季锻炼选择不同的锻炼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对于阴虚体质者(这种人的体质特点为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不宜过激活动,着重调养肝肾,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对于阳虚体质者(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来说,春夏秋冬都应加强体育锻炼,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日光浴、空气浴是不可缺少一的强壮卫阳之法。
对于血淤体质(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淤体质之人)的人来说,应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交际舞、太极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的,是有助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
而痰湿体质(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倦身重)的人,由于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等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松弛的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春炼应在户外进行,以利于人体吐故纳新,采纳真气,振奋人体初升之阳气,化生气血津液,充养脏腑筋骨。这样既可补充冬季寒冷之气所消耗的阳气,又能供奉将要到来的夏暑炎热之气消耗的阴津。春炼的目的是通过锻炼来强健体魄,不是为了竞赛。
春炼以小运动量为宜,以不出汗或微出汗为佳。不要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避免出于过度活动和损耗而对人体养阳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若运动量过大,大汗淋漓,津液消耗过多,则会损伤阳气。且因出汗过多,毛孔开泄,易受风寒而诱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情绪急躁、肝火易旺之人,春炼更应以轻柔舒缓的运动为主。《黄帝内经》提倡春季宜“广步于庭,披发缓形”,即指春炼运动量宜小。
春季上火的饮食调理法
中医认为,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犹如人体内的“核反应堆”,能产生温暖和力量,提供生命能源,推动生命进程。因此,中医称这种“火”为“命门之火”。“命门之火”能聚集力量,为人体的生命提供长久持恒的动力。正常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但若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炎于上,表现出病症,称为“上火”。
冬季里,人们为了躲避严寒的侵袭,往往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旺旺的炉火旁,睡暖床,盖厚被……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因而郁热几乎是度过严冬后人才有的,轻者会头昏、郁闷、咳嗽、痰多,四肢重滞;严重者还会得瘟病,甚至形成内脏疾病。
春季,人体最易蓄积热而引动肝火,诱发鼻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症,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因此,春季不仅要防春寒,还要抑春火。肝火过旺时,要少食酸性食物,以免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注意避寒就温,多晒太阳,多喝鸡汤,多吃枸杞泡茶、当归炖肉,以滋养肝阴。同时,注意少熬夜,少劳累以保肝阴。
按照中医理论来说,四季中,春应于肝,春季肝火易旺。肝阳过盛体弱者,在春季最易引发“肝火”,导致热感冒、热咳嗽、热哮喘等外感疾病,有时稍不注意休息,或有心事烦扰,就会引发肝火上升。肝主目,会导致眼睛不舒服,肝火顶到头上,导致头痛。因此,春季重在养肝。诚如《黄帝内经》中所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亦必须抓住这个自然规律,所以肝胆应春生之气,而主生发的作用。因此,春季宜养肝的生气。
现代都市人群因其工作、生活压力增大,极易产生肝火上炎或肝气横逆之象,久之则为肝肾阴虚之体,而肝肾阴虚之体,是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疾患的潜在致病因素。因此,舒肝、柔肝,消除肝火旺,从而预防疾患发生,是预防这些疾患发生的有效手段。
医学运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把肝比做“将军之官”,意为其秉性刚烈,有统兵御敌之威。因而,“肝火盛”习惯上成了“大怒”的代称。怒则伤肝损身,影响人的寿命,故日“不长命”。说到这里,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士气周瑜的故事:“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于周瑜这样一位气盛勇猛的英雄来说,几经失败后真可谓“怒不可遏”,善于心理研究的诸葛亮抓住其要害,以“气”相攻,使周瑜盛怒之下坠马身亡,年仅36岁。这个故事告诉后人的不正是“肝火盛,不长命”的道理吗?
春季怎样才能养肝的生气呢?教你几个妙招:
降肝火妙招1:舒畅心情
春季尤应注意精神调摄,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畅达,气血顺畅,从而心情舒畅,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以美好的春天振奋自己的心情。
降肝火妙招2:生发之食,春天多吃
喜欢《从春到冬谈养生》吗?喜欢徐宪江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