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行事果断 (2)
秦末,刘邦与项羽各自攻打秦朝的部队,刘邦兵力虽不及项羽,但刘邦先破咸阳,项羽勃然大怒。项羽入咸阳后,到达戏西,而刘邦则在霸上驻军。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在项羽面前说刘邦打算在关中称王,项羽听后更加愤怒,下令次日一早让兵士饱餐一顿,击败刘邦的军队。一场恶战在即。
刘邦从项羽的叔父项伯口中得知此事后,惊讶无比,两手恭恭敬敬地给项伯捧上一杯酒,祝项伯身体健康长寿,并约为亲家。刘邦的感情拉拢,说服了项伯,项伯答应为之在项羽面前说情,并让刘邦次日前来谢项羽。
鸿门宴上,虽不乏美酒佳肴,但却暗藏杀机,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在危急关头,刘邦部下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怒目直视项羽,项羽见此人气度不凡,问来者为何人,当得知为刘邦的参乘时,即命赐酒,樊哙立而饮之,项羽命赐猪腿后,又问能否再饮酒?樊哙说,臣死且不避,一杯酒还有什么值得推辞的。樊哙还乘机说了一通刘邦的好话,项羽无言以对,刘邦乘机一走了之。
刘邦部下张良入门为刘邦推脱,说刘邦不胜饮酒,无法前来道别,向大王献上白璧一双,并向大将军范增献上玉斗一双。无奈的项羽收下了白璧,气得范增拨剑将玉斗撞碎并大骂项羽。
古人说:“唯有低头,乃能出头。”正因为刘邦能退一步,低一低头,向项羽俯首称臣,显示自己的弱小,使得刚愎自用的项羽低估了自己,才不至于在鸿门宴中遭杀身之祸,巧妙地将不利环境转化成有利环境,为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善意奉劝
老子曾说过:“良贾深藏财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是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这句话告诉人们,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你的长处短处被同事看透,就容易被他们操纵。相反,采取低姿态能得到信任。
“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从现实中来说,人因做人方式的不同而有智者、愚人之别。智者由于会做人而处处受欢迎,愚人由于不会做人而处处惹人厌。想成为智者就应学会屈尊,学会低头,走出面子的误区,深信低头是一种守弱用柔,是一种权衡,更是一种智慧。
3. 求人办事遭冷遇,千万不可拂袖去
司机小刘开车送人去做客,主人热情地把坐车的迎进,却把小刘给忘了。开始小刘有些生气,继而一想,在这样闹哄哄的场合下,主人疏忽是难免的,并不是有意看低自己,冷落自己。这样一想气也就消了,他悄悄地把车开到街上吃了饭。
等主人突然想起司机时,他已经吃了饭且又把车停在门外了。主人感到过意不去,一再检讨。见状,司机连说自己不习惯大场合,且胃口不好,不能喝酒。这种大度和为主人着想的精神使主人很感动。事后,主人又专门请司机来家做客,从此两人关系不但没受影响,反而更密切了。
求人办事受到冷遇很常见,对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或拂袖而去,或纠缠不休,或怀恨在心。这样的反应其实是不利于办事的,甚至有时会因小失大,影响办事效果。因此,了解受到冷遇的具体情况再作不同的反应是十分必要的。
若按遭冷遇的成因而分,无非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自感性冷遇,即估计过高,对方未使自己满意而感到的冷落。
②无意性冷遇,即对方考虑不周,顾此失彼,使人受到冷落。
③蓄意性冷遇,即对方存心怠慢,使人难堪。
当你被冷落时,要首先区别情况,弄清原因,再采取适当的对策:
第一,对于自感性冷遇,自己应反躬自省,实事求是地看待彼此的关系,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
常常有这种情况,在准备求人办事之前,自以为对方会热情接待,可是到现场却发觉对方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采取了低调。这时,心里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
其实,这种冷遇是对彼此关系估计过高、期望太大而造成的。这种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这种情况,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适应彼此关系的客观水平。这样就会使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烦恼。
有位朋友到多年不见面的一个老同学家去探望。这位老同学如今已是商界的实力人物,每天造访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劳,大有应接不暇之感。因此,对一般关系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热待之。
这位朋友一心想会受到热情的款待,不料遇到的是不冷不热的态度,心里顿时有一种被轻慢的感觉,认为此人太不够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离去。他愤愤然,决心再不与之交往。后来才知道,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针,并非针对哪个人的。他再一想,自己并未与人家有过深交,自感冷落,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于是又改变了想法,并采取主动姿态与之交往,反而加深了了解,促进了友谊。
第二,对于无意性冷遇,应加以理解和宽恕。在交际场上,有时人多,主人难免照应不周,特别是各类、各层次人员同席时,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是常见的。这时,照顾不到的人就会产生被冷落的感觉。
当你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责怪对方,更不应拂袖而去,而应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充分理解和体谅。这里不妨学习故事中司机小刘的做法,宽以待人,此种方法确实比当面责备要强得多。
第三,对于蓄意性冷遇,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给予恰当处理。
一般来说,当众给来宾冷遇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而有意冷落别人那就是思想意识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予以必要的回击,既是维护自尊的需要,也是刺激对方、批判错误的正当行为。当然,回击并不一定非得是面对面地对骂不可。理智的回敬是最理想的方法。
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天,纳斯列金穿着旧衣服去参加宴会。他走进门时,没人理睬他,更没人给他安排座位。于是他回到家里,把最好的衣服穿起来,又来到宴会上。主人马上走过来迎接他,安排了一个好位子,为他摆了最好的菜。
纳斯列金把他的外套脱下来,放在餐桌上说:“外衣,吃吧。”
主人感到奇怪,问:“你干什么?”
他答道:“我在招待我的外衣吃东西。你们的这酒和菜,不是给衣服吃的吗?”
主人的脸“刷”的红了。纳斯列金巧妙地把窘迫还给了冷落他的主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对有意冷落自己的行为持满不在乎的态度,以此自我解脱。有时候,对方冷落你是为了激怒你,使你远离他,而远离又不是你的意愿和选择。这时,聪明的人会采取不在意的态度,“厚脸皮”地面对冷落,我行我素,以热报冷,以有礼对无礼,从而使对方改变态度。
4. 丢掉虚荣的面子,解救他人的脸面
在现代社会里,一个懂得交际艺术的人,即使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在说服别人接受的时候也会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并以此为切入点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结果,别人自然会认为他是宽容的、明智的绅士。
那些通过说明自己掌握着真理,拼命找别人过错和缺点的方式去说服别人,甚至威胁别人的人是粗暴的、无礼的蠢人。即使他说的是事实和真理,也没有人会接受这种沟通方式,因为他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别人。可见,人人都爱面子,丢掉虚荣的面子,给别人面子,其实就是给了自己一份厚礼。
人们总是竭尽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的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如果你是个不在乎面子的人,那么你肯定没有好人缘;如果你是个只顾自己面子,却不顾别人面子的人,那么你总有一天会在“面子”上吃亏。
人人都有自尊和虚荣心,因此,为了自尊和虚荣,有些人可以吃暗亏,但就是不能吃“没有面子的亏”。要想在社会交际中如鱼得水,我们在公众场合就不能率直地批评别人,而要用一些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既保住了别人的面子,又为自己争得了面子。这种情形在朋友聚会时尤其常见。
张小姐去朋友家吃饭。进餐时,宾主聊起了一条高速公路的修建问题。张小姐强调,公路的进度一再推迟,是有关方面的一个严重错误;而朋友则不同意,认为那条公路本来就不该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话赶着话说,争论越来越激烈。后来那位朋友把问题扯到“很多人自私心重,没有环保意识”上面,显然是在批评张小姐。
张小姐怕再争论下去会无法收场,态度便开始缓和下来,婉转地说:“可能我们的看法永远也不会合辙,可是,那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许我们都是对的,也许我们都是错的,这也是未可知的事。”张小姐的一席话,不仅给自己搭了台阶,也保全了朋友的面子,避免了双方争论不休,扩大矛盾,影响感情。
试想,如果张小姐意气用事地与朋友争下去,结果会如何呢?退一步,朋友只会更加尊重她,而不是觉得自己丢了面子。
很多时候,朋友之间发生争论,并不是不了解对方,而是有失沟通造成的。这时候争论的双方切不可以怒制怒。最好的方式是主动给自己找台阶下,同时又不伤害对方面子,要多加解释,想法沟通或者道歉、劝慰,与对方达成谅解或共识。
然而,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无法像张小姐那样,能“给人面子”,从而得罪了别人,也为自己以后的失败埋下祸根。这些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对某事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一遇到机会就高谈阔论,把别人批评得一无是处,他自己则痛快至极,却不知自己强要了“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后失去面子。
希望别人给你面子时,应该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批评别人时,要给对方留面子。只有糊涂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才会把话说死、说绝,才会不给自己留下余地。例如:“你真笨,如果换了我,早就搞掂了。”“你难道没长脑子吗?动手前先想想呀!”如此种种,相信谁听了都不会开心。人人都爱惜自己的面子,而这样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显然是极不给人面子的一种表现。
第二,帮助别人时要给他人面子。帮助别人时要真诚、自然,不要让别人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人情债”。偶尔也要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样“礼尚往来”,对方才会觉得自己有面子,从而也会给你更多的面子。
第三,荣誉给上司和同事。在工作中取得骄人成绩,不要忘了把这些功劳给让上司和同事,让他们与你一起分享喜悦,切忌独自享受鲜花与掌声。而应该说:“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齐心协力,我就无法取得今天的成绩。”诸如此类的话一说出口,领导和同事都会欣赏你,因为你给足了他们面子。在今后的工作中,你就能获得领导与同事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知道人们是如何注重面子,还应该尽量在社交场合给“对手”或“敌人”面子,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做任何有损他人脸面的事情。
心理学家认为,一种行为必然引起相应的反应行为。只要有心,只要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更大的面子。
(二)口是心非最难受
——都是“不好意思”闯的祸
曾听过一个故事:
有人去找禅师求得解脱痛苦的办法,禅师让他自己去悟。第一天,禅师问他悟到什么,他不知,便举起戒尺打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他仍不知,禅师举起戒尺又打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没有收获,当禅师举手要打时,他却挡住了。于是禅师笑道:“你终于悟出了这道理——拒绝痛苦。”
一代文学大师贾平凹曾写过《拒绝》一文,文中写道:“拒绝肤浅,接纳深沉。拒绝憎恶,接纳宽容,关怀和容忍。拒绝虚伪,接纳真诚。拒绝假、恶、丑,接纳真、善、美……生活中,一条充满诱惑的大路在脚下延伸着,只有学会拒绝才不会步入歧途。”
生活中,不会“拒绝”的人,经常做着这种“口是心非”的事情,既折磨了自己的心灵,也不见得帮助了别人,末了或许是对他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会拒绝,其实都是“不好意思”闯的祸。
1. 拒绝当做家常饭 生活才会有滋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博士邓丽芳表示,一个人的拒绝能力与自信紧密联系。不敢说“不”其实也是缺乏自信、人格不成熟的一种表现。这类人由于害怕拒绝别人、得罪别人,经常违心地顺从别人,导致自身的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己的某些要求得不到伸张,从而产生自我挫败的心理。他们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却难以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喜欢《别让不好意思害了你》吗?喜欢周维丽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