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收集故事,大话聊斋
蒲松龄回到家乡后,到有钱人家当教书先生。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写故事,为了收集故事,他常在村外的路口旁摆茶摊,坐在席子上,对过往的行人说:"快歇歇脚吧,喝口茶。"
"多谢,多少钱一碗?"有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一文钱都不要。"
"真有这种好事?"
"您如果有什么新鲜事,请讲给我听。"蒲松龄说。
客人问:"您喜欢听什么故事?""什么都行。"蒲松龄说,"越离奇越好,神呀鬼呀的,最喜欢。"客人天南海北地侃起来。
外出干活的汉子,做买卖的商人,云游四方的和尚,见多识广的学问家,说的故事五花八门,蒲松龄听得非常认真。回家后,他把故事记下来,编得更精彩一些。
有一次,蒲松龄听一个木匠讲故事:一个皇帝爱斗蟋蟀。地方官逼老百姓捉蟋蟀,有个人交不出蟋蟀,差点被官府打死,罚了很多钱。那个人逮住一只大蟋蟀,却被小儿子玩死了。小儿子吓得跳了井,一家人哭得死去活来时,发现了一只大蟋蟀,他们逮住它献给了皇帝。后来他们才知道,大蟋蟀是小儿子变的。
蒲松龄哭了,心想:我要把它编成更好的故事,让人们看看官府多么霸道!
后来,蒲松龄写成不朽的名著《促织》。多年来,谁看了《促织》,都会伤心。
在历尽了辛酸以后,蒲松龄想起了科举考试对文人的荼毒,考官的昏庸,仕途的失意,他满腔悲愤,如骨鲠在喉,想一吐为快。蒲松龄在南游的时候开始搜集故事,先以诗的形式写出来,再扩写成小说。
四十多岁时,他写了490多篇。由于他写作的屋子叫"聊斋",因此起名叫《聊斋志异》。
《聊斋》是封建主义的-种温情主义。作者蒲松龄反对强迫婚姻,反对贪官污吏,并不反对一夫数妻,还对女人的小脚大加赞美。蒲松龄赞扬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不敢明讲,只好借鬼狐来说教。蒲松龄写恋爱是非常艺术的,鬼狐都能作诗......可见,《聊斋》是一部社会小说。
蒲松龄重视调查研究,他泡一壶茶,在集市上、路旁,请人们给他讲鬼、狐故事,回去以后加工。《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多数都有所寄寓:《劳山道士》讽刺那些好逸恶劳、心术不正的人为了求得道术,而到处碰壁。最令人称道的是《公孙九娘》,写莱阳生入鬼村和鬼女公孙九娘的一段姻缘:蒲松龄曾经耳闻目睹了发生在山东东部的惨案,《公孙九娘》是有感而作,写鬼时鬼事,其实是写现实中的事,为死在清廷的屠刀和酷刑下的人们鸣冤。
《聊斋志异》的很多篇章都融入了作者的遭遇,如《司文郎》,它的核心情节是有特异功能的盲僧人,凭嗅觉辨别几位士子的文章之优劣。最精彩的是盲僧人所说的两句话:"仆中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讽刺考官的昏庸。此类文章中隐含着作者的心境、心态,前后不同时期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思想情绪和作品风格的变化。
在《自志》结尾中有一段感叹:"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案冷凝冰,妄续幽明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是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然。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寒间乎!"
《聊斋志异》的写作时间长达四十多年,是蒲松龄大半生积累而成的。正是不如意的生活硬从科场失意的蒲松龄身上挤出一部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
使蒲松龄《聊斋志异》没有成书时,其一些作品就广为流传了。王士祯看过以后,十分佩服蒲松龄的才华,写下一首词: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蒲松龄写了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五百多篇文章、三个剧本,十几首歌谣。他看见人们劳动一年,打下的粮食不够交税的,被逼得卖儿卖女,写下《田家苦》:
稻粱易餐,征输最难;
疮未全医,肉已尽剜。
东家儿女卖吴越,邻妇夜夜哭霜月。
我方踟蹰怀百忧,租吏登门如怒牛。
千思万转仍不果,计卖黄犊尚差可。
莫管来年耕不耕,免去眼前遭兵火。
曹雪芹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原本出生于大官僚家庭,后来曹家被抄,生活困顿不堪。曹雪芹用十年的时间写成了《石头记》,又名《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
喜欢《八旗弟子的铁血挽歌:满清王朝》吗?喜欢石坚吗?喜欢就用力顶一下吧!